谈新教材新教法的一些思考
在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特点、缺点,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
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
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
苦的,但成品率极高。
正常情况下,智力中等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是可以成材的,令人放心的。
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
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上选之材
是不会埋没尘土的。
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心。
在新教材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
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
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
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
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具体操
作起来,会遇到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失误,而矛盾主要集中在智力中等以及中等
以下学生身上。
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
这是一件说起来
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
在具体操作中,我遇到了以下的问题:现行班级人数一般在六十人左右,每六人一组,共有九至十组,且学生参差不齐。
虽然智力
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但它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的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在学生分
组活动中,有些简单问题,好学生一看就会,他很有可能脱口而出,这样,其他学生还没来
得及思考,甚至有些还没开始思考,答案就已出来了。
有些复杂一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好学生可能只顾自己独立思考或动手,与此同时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或不知如何思考、动手,或干脆不去思考、动手。
这些学生或滥竽充数或浑水摸鱼,根本没有亲历数学活动,又没有
相当数量的模仿与训练,如长此以往,他们将会养成不积极思考问题的坏习惯,甚至不参与
学习活动,极易成为“接受失败者”。
这样,新教材的基本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成为空谈。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以下几方面的合力:
一、减少班级人数,将人数控制在40--50范围内。
这样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有精力有时间顾及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
使教师的
指导作用得以充分落实,教师的合作、引导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束缚学生思维。
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教师应
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
另外要教
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同时对他们要恰
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
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三、完善课堂活动模式。
新教材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应当是合作式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
单干三种学习成分。
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几名学生组成。
这样的小组不应
只在上课需要小组活动时才存在,而应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时时刻刻。
个体通过小组成员
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与活动都是整个小组工作
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或活动得分累积为小组总分,一周中积分最高的小组
为冠军组。
这样的小组完全可以各科协作,共同分组,共同评价。
这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只有取得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而个人获得成就的机会也会因
其他学生的存在而增加。
个人能否达到目标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就是互享的。
这时个
体会更多地进行“自我-群体”的比较。
在面临任务时,学生采取的策略总是围绕“我们怎样才
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一问题。
学业成就的高相关导致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及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会自觉(当然是在老师的提醒与规范下)限制自己
的行为与言辞,同时可以给后进学生适当提醒与帮助,给后进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课堂与课后主动帮助后进学生学习。
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可能。
四、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
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
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毫无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
题情境。
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
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
另外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应
试教育的严格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
“严格训练”不光是对
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它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
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
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总上所述,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锁碎繁杂平凡又具体的事情。
面
对新的教材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