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
——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冀州市周村镇中历史教师胡淑颖053200
新课标全面实施以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现在的历史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1、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新课标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上,就是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转为更加注重人文性。
这方面的变化体现在新课标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对这一要求作出了详细而宏观的展望与规定。
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节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都要注意扣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做出相反的、独道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
过去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就是教师讲得好,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
现在,更看重教师的“教”如何引起学生的“学”,教师是否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1、从“传授型”向“导向型”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整个一节课只听见老师一个人讲,就这样老师还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学生没听懂。
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好。
新课标实施之后,教师的角色变为“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
我们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目的”“历史意义”“评价”等,有的结论学生不理解,有的甚至持反对意见。
那么,老师在讲解时就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正确的思考、回答。
3、注意各学科的综合联系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
的交叉点,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1、自主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现行教材中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总之,在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许多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实施者、研究者;学生愿意学历史了,会引经据典了,真正做到了心灵开放,个性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