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艺术和审美情趣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丁亚琴
古典诗词,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
尤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非常适合孩子吟诵。
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深入研究,细读文本,挖掘语言。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浮想翩翩,用心品味,方知语言的本身就是一幅无声的画面。
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才能充分感悟、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懂
1、学会走近作者:以往听课中往往可见,课前资料收集丰富,但是学生匆匆读过。
让学生对课外背景信息的吸收过程体现得很明显。
学生们的交流中可知他们了解了作者所在朝代、年代、作品数量、写作风格等。
在这里资料就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2、看注释学古诗词:“无赖”一词的教学,现代是贬义的,古代指孩子的天真顽皮;再如相媚好一词。
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自读自悟,思辨谈论的形式,来理解“无赖”。
相比起老师的一味讲解传授的效果而言,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兴趣盎然,更为记忆犹新。
二、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1、读词句想象画面:《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人教版五(下)教材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
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老师要努力抓住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借助画面来理解词意:
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
学生通过初读、自读、同伴谈论中完成了他们的作品:
图1: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
图2:一对幸福的老夫妻感情很好。
图3:大儿田里锄苗。
图4:二儿正织鸡笼。
图5:小儿卧剥莲蓬。
尤其精彩的图画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的无赖,同学们说得活灵活现。
小儿子卧在地上剥莲蓬,两只小脚丫翘起来,随意地摆动着,嘴里还哼唱着歌谣,时而专心致志地剥着莲蓬,时而又笑嘻嘻地,做几个鬼脸,边剥还边把几颗莲子送到嘴里去。
画龙点睛的是老师的引导:小小年纪,正是最顽皮、淘气的时候,却也能帮着父母做点事情,难怪翁媪最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么多的画面都是孩子们自己从词中读懂的,其实是处于同一个意境中,所以老师师引读:溪上是……溪头是……溪东是……所以说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而让孩子们真正走入了词的意境中。
写的是: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
还有三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
2、给词句补白内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重点研究:醉相媚好
(1)、师:刚才这么美的画面正如词中所用的一个“醉”字。
那咱们就走进画里,
和这家翁媪来聊聊。
(2)、师:“相媚好”是怎么个好?生:互相逗趣、取乐。
师:是呀,好一个“相媚好”,老爷爷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还互相逗趣、说笑,还这么相亲相爱,多么快乐呀!看到翁媪这么恩恩爱爱,连作者辛弃疾都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去问了。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切,互相逗趣、取乐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
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这首词。
同桌之间先聊聊。
(3)、指名说: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____________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_____________。
”
他们可能会聊村子里优美的景色,聊勤劳、可爱的儿子,他们互相还会怎么逗趣、取乐呢?比如,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回顾、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愿望等。
请大家写一写。
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瞧!咱们的孩子多懂事!。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儿女懂事,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你和以前一样美,美得像这风景!”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你还像年轻时那么帅气”
通过想象画面、补白内容深入理解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句词的含义。
课文的插图真是这句词,而巧妙地补白充分地感悟其中的含义。
这就可谓是“画中有词”。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
因此,教师不多做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
)
3、借助音乐走入画面: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词的节奏也与诗是不同的。
在第一次学生读词时,
仔细听孩子们的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力求做到准确。
而在理解了词意后,学生可以根据词意有节奏来读,孩子们兴致很高,效果也很好。
三、引导学生有所提升:
老师对背景的了解要深入:《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虽有出将入相之才,政绩昭然,却未尽其才,遭人嫉恨。
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浙江20多年,抑郁而死。
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这首簇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
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它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
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
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也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了解,在学文之后,还再次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写这首词的意义所在,是出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安居乐业”这一主题。
使词的思想含义得到升华。
同时延伸拓展了同一风格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
笔调灵活、轻快。
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
浅显易懂,无需讲解。
并且推荐了不同风格(豪放的爱国词),让学生去读。
这样对于学生独立鉴赏积累古诗词的能力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