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多媒体古诗教学
商丘市红旗路小学邢清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刻。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传统教学中学习古诗词,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往往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明诗意,不悟诗情,是一种机械式地记忆,因此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很枯燥,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弱语境”学习,文体的特殊性常使教学陷入两难境地。
古诗文教学呼唤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采用电教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化枯燥为情趣,化深奥为浅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古诗文50篇。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以,把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古诗文教与学中,为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理应把握信息时代特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工作中不忘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资源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优化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两个目标。
当前我们要把古诗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把握“教”与“学”两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学”这个环节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古诗文教学呢?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的语言因为精炼,不像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
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
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
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首先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
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
然后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
接着,进入画面欣赏,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
学生这时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领会意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精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恰当运用录像片断,努力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惟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不同。
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
也很难体会诗歌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
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略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中此山中。
”接着开展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巧用多媒体,启迪思维
古诗文常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短短的一句诗可能描绘的是一个或多个画面。
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用声、像、色等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又如教学《秋思》这首小令时,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
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
此时,诗、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和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的强烈愿望。
大家主动地品味着诗句,并积极地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四、巧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教育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同时许多古诗文作品中还蕴含了许多人文美德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如教学《悯农》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锄头,然后适时引出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反复吟诵后,再让学生观看一个孩子吃饭的情景:吃包子只吃里面的馅,把外面的都扔了,吃饭时饭粒很多洒在桌上。
然后问:“这孩子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气氛非常热烈。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的道理。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快慢、语势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件中精美的版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如《望天门山》一诗,以雄奇秀丽的天门山为背景,诗句设置为黑色或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的磅礴气势。
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
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
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
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
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能较好地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化抽象为具体,转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有趣 ;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