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模版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模版

xx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为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我行的声誉和形象,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是指由我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我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我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条声誉风险管理的原则:(一)预防第一原则。

声誉风险管理首先是事前管理,必须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识别、评估现有和潜在的各种声誉风险因素,从源头上控制和缓释声誉风险。

(二)积极主动原则。

应按照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我行的良好声誉。

处置声誉事件时应当迅速反应,果断作为,争取主动。

(三)全局利益原则。

在管理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时,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对我行中心工作和整体发展目标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四)及时报告原则。

对于各类声誉事件,各当事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行及银监
部门如实报告,严禁各类拖延和瞒报行为。

(五)全员参与原则。

声誉风险管理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全行各单位和全体干部员工都负有维护我行声誉的责任,都应该积极防范声誉风险。

第二章组织领导及相应职责
第四条董事会是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董事会通过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协助,监督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确保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第五条高级管理层负责领导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审定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特别重大声誉事件处置方案,确保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

第六条建立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黄美静
副组长:刘金辉、李耀忠、王洪刚、崔洪彬、谢世平、胡汝森
成员:闫树生、秦景良、孙茂新、张春侠、崔金海、高军、刘德福、赵秀英、赵金龙、边志军
总行纪检监察室是全行声誉风险的牵头部门。

具体分工:债券、操作和挤兑风险由计划财务部负责,安保突发事件由安全保卫部负责,信贷风险由贷款经营部负责,吸存违规由存款经营部负责,服务及案件由纪检监察室负责,遇有媒体、网络曝光事件由办公室和相关部室负责,稽核部负责声誉风险的检查、评估、报告及风险提示。

第七条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建立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办法。

(二)协调处置全行性的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

(三)组织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报告和评价,确保各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正常运转。

(四)监测、评估和研究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各种因素,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提示风险。

(五)负责全行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报告。

(六)负责新闻媒体联络,开展有效外部沟通。

第八条总行各部门对本部门业务职责范围内的声誉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严格执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办法,并加强教育培训,确保本部门员工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定。

(二)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与本部门相关的声誉风险,并定期向风险稽核部报告。

(三)负责处置涉及本部门业务职责的声誉事件,并积极配合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处置声誉事件。

(四)在制定、实施本部门产品或业务政策时,充分考虑声誉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产品或业务相关政策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进行充分评估,针对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应对预案报风险稽核部。

(五)根据识别出的声誉风险因素及时修订、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有效控制和缓释声誉风险。

(六)监督和指导本专业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第九条各分支行、总行各部室中心负责本辖内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严格执行总行关于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并加强教育培训,确保本机构员工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定。

(二)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明确辖内各部门和下属机构在
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有效地组织实施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报告工作。

(三)定期向总行风险稽核部报告本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提供有关声誉风险状况的信息。

(四)对声誉事件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置辖内声誉事件。

第三章声誉风险管理内容
第十条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报告和风险评价等6个方面。

第十一条声誉风险的识别。

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交叉存在,相互作用。

各单位应定期汇总辖内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所包含的风险因素,并将其中可能影响我行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

重点关注但不限于以下声誉风险驱动因素:(一)业务、产品运行中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

(二)内部组织机构变化、政策制度变化、财务指标变动、系统调整、机构裁撤变更和产品价格调整等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因素。

(三)新闻媒体报道、网络舆情动向、客户投诉、内外部审计和监管部门合规检查等揭示出的声誉风险因素。

(四)涉及司法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等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因素。

第十二条声誉风险的评估。

各单位对于已经显现的声誉风险,应认真评估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

同时,要将潜在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排序。

第十三条声誉风险的控制。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各单位应按照不同的类别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

(一)对于已经发生的声誉风险,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