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宽松管理利弊辩论主要思路

宽松管理利弊辩论主要思路

主要思路:宽松式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少控制,多自由的一种管理模式。

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不管理或放纵。

宽松式管理始出于美国斯坦福大学Match教授的“教学宽松式教学和管理活动理论”,强调现在社会风气活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提倡各级学校、学生良性特色发展、自由素质化发展。

宽松式管理是重视鼓励和和谐的发展,是爱的管理,能够给我们残缺灵魂的爱的港湾,对广大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性创造性的活动啊!指出“快马扬蹄不需鞭”提出宽松式管理概念、特点,并说明宽松管理带来的益处及未宽松管理导致的后果。

大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宽松式管理更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利于大多数学生的长远发展。

提出宽松式管理的前提。

宽松式管理是宽松加管理,宽而有限,宽的观念需要在遵守法规校纪的前提下;松而有度,度也是要以能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并且管理的过程也会是加强引导的过程。

突出“人性化”的观点。

宽松式管理体现一种人性化。

事例资料:1.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规律是“最好的管理就是最少的干预。

”2.美国斯坦福大学宽松管理模式下,出现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林纳斯·保林曾两次或诺贝尔奖,被誉为“生物化学之父”。

一.鱼缸中鱼要到更宽大的大海中才能跳跃。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循规蹈矩的好习惯。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表扬听话的孩子而数落调皮的学生,家长们也常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如何的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却被视为另类而抬不起头来,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

然而这样的思维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性,他们被动地在大人为他们设计的圈内成长,稍有枝条旁逸斜出就被老师修枝剪叶。

中国社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证实:贪玩好动,富有挑战天性的孩子,智商高的占七层,远远高于沉静安稳的学生。

诺贝尔获奖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在比较中美教育制度后认为:美国的科研新成果大多是由早期比较调皮的学生发明创造的,而中国早期听话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无所作为。

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史考特指出任何管理其实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他称之为的理性系统管理模式,另一则是自然系统管理模式。

前者强调权力是自上而下的,所以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规划、执行、监督、奖惩,管理者设定组织目标,将目标设计成工作流程,再监督员工分工做事,以流程、规章、组织结构与命令体系控制员工,完成组织目标。

而自然系统则以为权力是自下而上的,人自然而然以其人际关系网自组织成工作“团队”,“团队”之间再透过协商、沟通而形成网络。

组织管理者要提出愿景,塑造文化,做好领导,才能使“散漫”的团队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好的管理其实两者缺一不可,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却以韦伯的科层组织原则与泰罗的科学工作设计为开端,所以是理性管理系统为主轴,辅之以自然系统的修正。

中国管理的特质却刚好相反,我们总是先承认自然系统管理模式的正当性,再辅之以理性系统加以修正。

三.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在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在具有鲜明的先进性。

因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也正因此,教育管理模式也必将与时俱进,呼唤更能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和谐的管理环境!四.关于中国和美国大学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选择去美国就读大学本科,而一提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人也马上会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等词眼。

但长久以来,普通名众了解到关于美国教育的情况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前后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

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

我们只知道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基本的学术思考能力。

同时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如此自由轻松,却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天才级大师,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

要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

美国的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被称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

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自由男人的教育。

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对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

而自由的男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

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education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

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一般来说,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系统下,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

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因此,虽然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紧抱传统。

时至今日,美国人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超过50%,而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公民教育的功能:21世纪的美国,社会到底需要公民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知识方可胜任新时代的公民。

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學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

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学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

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

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

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

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

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

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

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一些几个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

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

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

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

但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所有课程的1/3。

因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宽度、平衡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基本的历史、人文和哲学教育能够保证毕业生至少具备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

而对不同领域的广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为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好好学习的。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全生是个博古通今、东西合璧的教育家,他非常健谈,而且见解独到,和他聊天几乎是种享受。

刘全生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行之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四年,在1940年代后半期任上海《神州日报》社长,在上海文艺界非常活跃,后来全家移居香港和台湾。

刘全生于196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担任马里兰大学物理系教授。

最近几年,他先后担任过马里兰大学副校长,并应聘出任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校长3年,不久前刚刚返回马里兰大学,继续当他的终身教授。

刘全生与国内一些大学的校长关系甚是相熟,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

最近,记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采访了这位教育界的著名教授。

当今的中国大学最需要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文汇报:你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当过校长,经常穿梭于台湾海峡两岸和美国,你认为当今中国大学最需要的是什么?刘:最需要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

创意要有新观念、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有新发明、新技术;创业是指开创事业。

要是前两项比较弱,创业就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大学生忙着就业的多,想着创业的少。

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著名的雅虎公司和惠普公司最早都是由两个大学生在斯坦福大学创业的。

惠普公司的Hewlett当年申请了一份专利却不知道找谁合作,而Packard当时学的是会计,擅长推销,两人结合在一起,成立了硅谷第一家高科技公司。

此外,斯坦福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大众和社会创造财富和福利。

另一方面,惠普等企业的成功也是教学研究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生主动去研究而不是死记硬背,通过研究去创造,把老师的一整套理论和学生的热情与动力结合起来,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

创新主要是配合资讯时代的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

创造和创新非常重要。

我认为,这一点马里兰大学做得很好。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创新班”,就是一半是商学院的学生,另一半是工学院的学生,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宿舍里。

每周请一位有创业有成就的人给他们讲创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经验。

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写一个如何组建企业的计划书,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竞赛。

这个计划书帮助学生了解公司如何创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什么产品适合市场发展等等。

学校组织的商业竞赛前3名可以得到5-10万美元的奖金,这对学生鼓励很大,激发他们创业的精神。

现在学校大概有10多家公司,有些公司已经赚钱。

好一点的企业会有些补助,还有些是要自己找投资,当然学校也会帮助这些企业去找外面的投资,这种项目叫做“种子投资”。

当年,Google公司和微软公司都是先在校园里得到赞助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美国大学对学术尊重胜过对权力的尊重,校长不做就可以做普通教授,后者科研成果往往比校长要多文汇报:在中国,许多教授好像当领导只能上不能下。

但在美国,许多人当了几年学院院长或大学校长后,主动要求再当普通教授。

中美两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差为什么这么大?刘: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