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

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

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

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

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

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

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

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

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七种症状须停药如果孩子用药后出现下列症状,应停药并尽快就医。

皮疹:多为药疹,多喝温开水能促进药物排泄,轻者可自行消失。

发热、寒战:有时和皮疹同时出现,为药物过敏。

需立刻停药,到医院接受检查。

恶心、呕吐:多为药物副作用。

用药前吃点东西,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出现呼吸困难或头痛等症状: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病情加重,需立刻停药,以免干扰诊断。

一位儿科医生写的儿童常见病症的注意事项急性发热:儿童绝大多数急性发热是由呼吸道问题引起的,其中以病毒性感冒最常见,理论上病毒性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但是,由于国内空气质量和发达国家相差太多,在感冒后期,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尤其是5岁以内儿童,这时需要用抗生素。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还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果同时有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那么一般来说就是感冒,如果伴有咳嗽,在早期大多也是感冒的症状,儿童感冒发热的时间绝大多数在3-5天,少数特殊病毒感染,发热可以到5-7天(如疱疹性咽峡炎等),极端的可以到10天,感冒发热的头3天,不用太在意,注意控制高热就可以了,个人经验不需要用抗生素,发热超过5天,应该进一步诊断检查,以排除其他问题。

很多儿科疾病在发热早期是诊断不出来的,病情的过程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诊断依据(如川崎病),所以在疾病早期着急也没有用。

感冒后期如果出现咳嗽加重,应该加用抗生素。

发热初次就诊时,医生一般都会开抗生素,但其实绝大多数不需要马上用,可以根据医生对病情的诊断自己作出判断。

现在很多医生在体检后会告诉家长,孩子喉咙有点红,或者肺里呼吸音有点粗,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表明医生的体检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上海的孩子,咽部多少都有点充血,没什么问题。

呼吸音粗没有具体标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是医生为了给自己留点后路的说法。

如果单单只有这些描述,可以不用抗生素,注意观察病情。

常见呼吸道疾病中,有2个病一定要用抗生素:1. 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是化脓性扁桃体炎一定要静脉给药,2岁以内的孩子,由于扁桃体还没有怎么发育,化脓性扁桃体炎极少极少,4岁以后明显增多;中耳炎,一定要用抗生素。

2. 急性发热的处理: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波动大,很多时候,高热不和病情平行,就是说高热不能表示病情严重,很多孩子体温很高,但精神不错。

因此,对于高热不用太着急,而且发热本身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

儿童的基础体温比成人高,所以发热的标准也比成人高,具体的标准各家还不一样,最科学的是和孩子平时的体温比较,但很难做到。

一般来说腋表高于37.4度,肛表高于37.8度,可以认为发热,另外,由于人体早晨的体温低,傍晚的体温高,也要具体分析。

对于39度(肛表)以下发热,可以不予处理(有的书上的标准可能更高),注意观察其他症状,多喝水。

对于有惊厥病史的孩子,退热药需用的早,同时还要用抗惊厥药,防止高热惊厥。

发热的处理主要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

家庭的退热药目前主要有口服和肛栓,口服的以”对乙酰氨基芬”和“布洛芬”为主,商品名有很多,后者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医生会说体温不是很高用对乙酰氨基芬,很高的话用“布洛芬”这样的说法不对,体温不是很高就不要用退热药。

但是如果要用,量一定要足,这2个药的安全范围很大的,超过正常用量的10倍也没有看到明显副作用。

“对乙酰氨基芬”的用量至少10mg/kg ,临床上经常看到家长担心副作用,就尽量给孩子少吃一点,有时量差一点点,效果就没有,但是剂量用足,降温效果就来了。

“布洛芬”的剂量位8-10mg/kg 有很多复方的制剂或者糖浆,需要家长细心研究一下具体的含量和浓度,换算一下,按体重算,不要按年龄算。

如果孩子对退热药一直不敏感的,还可以再增加1/4剂量。

退热药用过会大量出汗,一定要多补充水分退热药也是比较容易引起药物过敏的(另外2类是抗菌素和抗癫痫药),如果身上出现皮疹要十分警惕小心,严重的药物反应会非常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物理降温:可以用老的热水袋(灌上冷水,一半多一点),冰箱里冻一下,别结冰,上铺薄毛巾,放在脖子底下(不要放在头底下),让热水袋弯过来包住脖子2侧,由于颈部血管在2侧,这样效果好。

腹股沟,肘窝和膝关节后面也可以用冰水袋覆盖,就是一定要在血管经过的体表冷敷才有效果。

题外话:婴幼儿的静脉穿刺比较困难,很多家长很担心输液的时候会被打好多针,会盯着打针护士,其实这样的效果适得其反,任何人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比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某项水平,当面对压力时,一般水平都会打折扣。

外科医生一般不愿意给家人开刀就是这个道理,内科医生有风险的操作也不会给自己家人做。

家长盯着护士,无疑会给护士压力,反而容易打不进,打静脉针很多时候是凭感觉的,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护士。

所以建议各位在孩子打针的时候不要盯着护士,最好让护士抱着孩子在另外地方打,如果要家长配合,也不要去看打针。

医生自己孩子打针也不会去看护士打针的。

说件真事:一个男同事自己2岁的儿子生病住院,需要颈静脉抽血,几个护士在病房里抓住哭天喊地的孩子操作,这个医生在病房外面心疼得留眼泪,但是他不会进去看儿子,因为护士一紧张,操作失败的话,吃苦的还是孩子。

3. 关于验血和拍片: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只有中耳炎和化脓性扁桃体炎会有明显的细菌感染的血象变化,其他疾病很少能看到明显的血象变化。

在儿童,即使是气管炎,支气管炎,明显血象变化的也很少,就是支气管肺炎,绝大多数也没有白细胞明显升高。

因此,初次就诊,验血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医生一般都会要求(包括排片),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医生自己,如果经验丰富的医生没有要求验血,自己没有必要要求。

排胸片很多医院的报告都会写:“肺纹理增粗”,其实绝大多数也没有太大问题,主要也是为了给医生的治疗留有余地,如果给其他的儿科医生看,很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用太担心。

但是,有极少数很重的肺炎,有时只有高热一个症状,其他什么也没有,体检也听不到湿罗音,胸片可以明确诊断。

因此,如果孩子只有高热,而且体检也没有发现,拍片还是很必要的。

辅助检查只能作为医生看病的参考,找一个只得信任的医生是关键。

每个孩子患呼吸道疾病后的恢复情况,个体差异很大,很大程度上和遗传有关,临床上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很少感冒,感冒了不吃药也很快好了,有的孩子经常感冒,一感冒就咳嗽,然后气管炎,非得输液才能控制。

一般来说,过敏体质的孩子(得过奶藓,出现过喘鸣的),呼吸道的问题比较多,咳嗽容易迁延不愈。

4. 咳嗽咳痰的观察和处理:咳嗽咳痰大多数是从感冒开始的,在初期绝大多数是病毒性的,没有特效药,不用太在意,即使恢复很顺利,彻底痊愈至少也要7天以上。

咳嗽主要观察频率和程度,频率比较好理解,程度比较难解释:一般来说,连声咳(每次咳嗽都是连续几声)比单声咳严重,另外家长要仔细体会咳嗽的声音主要从哪个部位发出,比较轻的咳嗽大多都是咽部附近发出的咳嗽,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以感觉到咳嗽声发出的部位会向下,感觉从气管或者更深的地方发出,声音会比较发闷,这时往往表明病变已经到气管了。

咳痰主要观察痰液的粘稠程度,幼儿不会吐痰,咳到口腔的痰液都吞咽到胃里了,家长看不到痰液,需要观察孩子每次咳嗽时是否带有痰液的声音,以及痰液是否容易咳出来,就是说,如果咳嗽1-2声,痰的声音就没有了,或者不咳了,说明痰液不是很粘稠,容易咳出。

相反,如果咳嗽5-6声感觉痰液还在气管里,那么表明痰液比较粘稠。

上面说的需要家长自己慢慢体会其中的差别,在病情不是很重的时候,医生的体检查不出什么的,最多听到呼吸音有点粗,厉害一点听到一点痰鸣音,但是如果家长能说出比较详细的情况,可以给医生的处理做参考。

至少我很注重家长的叙述。

幼儿的咳嗽咳痰普遍恢复比较缓慢,过敏体质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家长不要太着急,注重观察病情的变化最关键,疾病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慢慢好起来,就是慢慢加重。

治疗咳嗽咳痰的药物大同小异,咳嗽糖浆,儿童专用咳嗽糖浆的配方和成人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里面止咳的成分极少,主要的化痰消炎的,而且以中药成分多,服用没问题,成人的咳嗽糖浆最好不要给幼儿用,除非清楚里面的成分。

化痰药现在多用“沐舒坦”,其实个人感觉老药“必嗽平”的效果更好(沐舒坦是它活化物的提纯),价格极便宜,但药店很少有,医院里医生又不肯开。

使用化痰药主要在痰液比较粘稠的阶段,目的是使痰液稀释容易咳出来,一般用5天左右,会明显感觉咳嗽时痰液“松”了(参照前面的表述),又少数还会同时感到痰液多了,如果感到痰液多了,化痰药应该停用了,到了这个阶段主要要促使痰液排出,或者使痰液量减少。

婴幼儿咳嗽能力差,痰液不易排除,可以用拍背,促进痰液流动,具体方法:将手指并拢,手掌轻微弯拢,形成掌心部分略凹陷,轻轻拍背这样有共振的效果,需要不同的体位都拍,直立,平卧,侧卧,每次5-10分钟。

香港产的“候枣散”有比较好的消痰效果,会使痰液减少,但是在咳嗽咳痰的早期使用效果并不佳,建议在后期痰液比较松的时候,或者很长时间了,还有一点点痰消不掉的时候使用。

有过敏体质得孩子,咳嗽咳痰容易迁延不愈,主要原因是气道容易有过敏性炎症(抗菌素无效)加上幼儿的气道口径小,气道周围软骨发育不全,容易导致气道痉挛,产生黏液。

加用点抗过敏药和支气管扩张药很有必要。

抗菌素的使用:如果到了气管炎,支气管炎,抗菌素还是要用的,临床上经常看到处理不及时发展程肺炎的。

抗菌素要用就要足量,包括疗程,剂量太小,不能完全杀死细菌,反而容易产生耐药菌,现在常用的口服头饱类,说明书上的建议用量普遍偏小,建议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上限使用。

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好静脉给药,而且疗程要足,一般用青霉素治疗2天,体温就会正常,很多家长只愿意输液3天,其实这样治疗的不彻底的,容易形成复发性扁桃体炎,这样的孩子不少,身体一累就发热,肯定是扁桃体的问题,输液3天体温正常,反复发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