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作业布置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鉴定书

《初中语文作业布置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鉴定书

《初中语文作业布置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鉴定书
一、研究工作简述
本课题研究从我们共分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编印学习资料,学习、借鉴相关先进经验并做了相关的活动记录和活动剪影。

2、认真规划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填写了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了本课题申报工作并获得立项资格。

3、制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完善了第一阶段的计划并对第一阶段的工作做了总结,组织进行了开题论证,使课题研究能正常进入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为课题实验阶段
1、课题组提出了年级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并论证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2、课题组进行了初中语文‘作业布置’设计中导学环节优化策略的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刻研究教材,精心编写了教材中部分课程的作业布置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验、反思和总结。

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预习作业布置设计方法。

3、对课题研究的进展做了中期汇总且形成了中期报告材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
1、完成了《初中语文作业布置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汇编并装订成册。

2、重点完善了各类实践案例及反思汇报也装订成册。

3、撰写了结题报告与成果鉴定书。

等待专家组验收结题。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研究成员有信心在今后的作业布置设计中尤其是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能更具有导引性和实效性。

作业布置的设计能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使学生在预习中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了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能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真正做到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

预习时能积极引导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最终有效提升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认为作业布置中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中要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构建新知识做铺垫。

语文知识的概念、定义、语文用语等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以旧知识为基础构建接纳新知识并学习构建的最基本规律,在预习导学中,教师要对新知识所涉及的相关旧知识进行复习,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或补充。

因为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正确,是否清晰,是否巩固,是新知识构建最重要的变量。

如在学习语文方程式的书写时,教师可根据以前所学内容,在预习导学中设计如下内容的问题:1、对相关元素符号的复习。

2、对语文式书写的相关知识复习。

3、对质量守恒定律实质的复习。

如此设计可促使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价值。

传统课堂中复习旧知识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而预习导学能让学生更充分详细地进行复习旧知识,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这部分时间,能使学生有更充裕地时间投入到合作探究部分学习中。

(二)、设计宗旨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起到检测自主学习效果。

采用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语文学科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实验性、逻辑性、符号性等特点。

而且从学习的时间来说,又有时间短,跨度大的特点,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不少困难。

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知能力和学习任务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自学语文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预习导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对知识点进行罗列和整理,为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提纲的问题应简单明确,语句不可过多,问题也不易太多。

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自学,当然为了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对自学的内容加以应用,教师才能心中有数,在合作探究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应用
方面,设计的题目不易挖掘太深,因为学生是自学,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比较肤浅,也有可能存在偏差,难度的加深,错误率的提高,容易使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长期以往,有的学生可能干脆放弃预习,因此设计的习题一般来说起点要低,以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习题,加以改编,习题大多紧密结合每一部分的知识点。

与相应知识点部分的习题类型相同,这样的练习虽然应用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掌握知识也是必需和必要的。

(三)、多设置一些新知识的引入环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重要性,了解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语文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践,猜想并验证猜想。

而在作业布置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预习特点是:学生预先进行了预习工作,看过新知识的引入,阐述及利用新知识的应用,所以上课时学生表现出缺乏新鲜感,且由于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他们只重视新知识的结论和预习题的解答,学生只是依次看下去,缺乏自己探索思维的过程,束缚了学生自己的思考,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

因此对某些新知识的预习导学设计,可以不需要看书预习,只需为新知识的引入设计良好的环境。

如在学习分子特征时,在预习导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题: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说“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自己猜测、思考、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设计中要体现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长效记忆。

要长久保持记忆学习的新知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还有至少间隔一段时间后能有两到三次正确的复习练习,知识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

利用作业布置的预习导学可以设计安排一些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与所学的知识有联系,也可以联系不是太大,出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习题,反复几次,学生的记忆就得到了巩固,也为今后的复习减少了时间。

总的来说,课前学习的预习导学是“作业布置”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预习导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讲授时学生感受,学习新知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导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复习巩固的平台,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预习导学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奏,为有效课堂教学搭起桥梁。

三、我们将在研究中形成的各类报告、活动记录、活动剪影、实践案例及反思分析都汇编装订成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