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保险061 辛秋实 10060148
米塞斯的货币理论
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其他边际主义者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或价格,而边际效用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建立起来的。

从此,货币理论不再与个人行为和效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的一般经济理论分离,也不再孤立地存在于“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交易方程式”的内容之中。

在把供求分析应用于货币时,米塞斯采用了威克斯蒂德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源于不同数量的货币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的排序。

威克斯蒂德的概念尤其适用于货币的理由是,第一,货币供给,要么在金本位制下与当前生产相比极其持久,要么由市场之外的政府权威决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上人们渴望的众多商品中,惟有货币不是为了消费而获取的商品,而是为了日后交换而持有的商品。

因此,“需要持有”成了适用于分析货币功能的概念,因为为了日后出售而持有恰恰是货币独有的显著功能。

米塞斯还能够解释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将其解释为每个人的序数价值刻度上边际效用的结果。

在米塞斯的分析中,他以他的奥地利同事Franz Cuhel的见解为基
础,发展了严格序数的边际效用,彻底清除了效用可度量的错误假设。

熊彼特的货币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

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指连续发生的经济事实的变动,其意义就是每一单位时间的增多或减少,能够被经济体系所吸收而不会受到干扰”。

它主要是一种
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是同一种适应过程,象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

”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在这种意义上,“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

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

同时,熊彼特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出现“常常是我们所谓的发展的一个条件。

但即使它们常常使得我们所谓的发展成为可能,可是它们并不从自己身上来创造这种发展”。

可见,虽
然在概念涵义的界定方面,熊彼特的观点与现代发展理论家有所不同,但关于增长与发展关系的说明已非常一致了。

伯南克的货币理论
伯南克的成名之作,是《金融危机之非货币因素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发表于1983年6月号的《美国经济评论》。

透彻理解大萧条,是伯南克长期为之着迷的重要课题。

他说,“理解大萧条是经济学者一直梦寐以求的高远理想。

大萧条不仅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让它成为一门独立独特的学问,而且1930年代的经验依然深深影响着经济学者的信念、政策建议和研究策略。

此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撇开实际运用价值不谈,解释1930年代颠覆全世界的大萧条,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学术和知识挑战,令人激动不已。


伯南克首先发现二师之“货币主义”解释有重要不足,其一,货币供应量下降影响真实经济之渠道究竟是什么,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没有阐释,亦即他们没有“货币传导机制理论”,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其二,伯南克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发现货币供应量之下降,数量上不足以解释大萧条期间总产出的持续下降。

伯南克假说之思想来源有三,其一,费雪“债务,通货收缩”机制的启发。

伯南克认为,费雪解释大萧条的“债务,通货收缩”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惜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他“复活”了费雪的思想,引以自豪。

其二,假说直接来自“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启发。

新凯恩
斯经济学的主要开拓者,亦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譬如阿卡诺夫、斯蒂格利兹、斯宾塞,三人共同荣获2001年诺贝尔奖。

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其三,假说否决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金融市场完美模型”,即著名的尤金•法玛模型。

它假设金融市场完美运转,信息或交易费用被完全忽略。

如此世界里,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仅仅是资产组合之被动持有者。

如此完美的、信息或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银行之资产组合选择行为和银行体系之规模,对总体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
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
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首先,他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

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人们增加投资。

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

这些新增项目将对应着新增发的货币,这种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净增加,这便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发现这些还没有变成实际投资的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实际的资源结构是不相宜的。

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生产要素会供不应求,这些要素的价格就会上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
步增加信贷需求。

由于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投资进行伊始没有考虑到的,这就必然会影响投资的利润的计算,如果此时投资者发现该项投资最终将得不偿失,他们就
会撤回投资,这样做的后果是,已经投入的成本很多是不可收回的,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与这些资源相配套的就业人员也将失业,经济将陷入萧条。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价格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理论的统一。

哈耶克博采众长将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其他学派的若干创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节中人们将分析这些理论要点,并演绎这一理论的逻辑过程。

下面这些理论要点是相互补充的,否认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你无法理解整个理论。

蒙代尔的货币理论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又可以叫作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早于1961年提出最适货币区理论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主张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货币区”内的汇率必须被固定,“最佳”的标志就是有能力稳定区内就业和价格水平。

最佳货币区不是按国家边界划定的,而是由地理区域限定的。

他认为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移动来解决。

在他看来,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之间,越适宜于组成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
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浮动汇率制。

罗纳德.麦京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货币区的确定标准。


以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如果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反之则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下浮将会带来较大幅度的物价上升,抵消本币汇率下浮对贸易收支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