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九章 经济周期理论



(5)工资和价格刚性导致经济可能长期偏离一般均 衡。 (6)凯恩斯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含义:等待经济自己 回复到自然率水平是靠不住的。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


(1)纯货币理论。 (2)投资过度理论。 (3)消费不足理论。 (4)创新理论。 (5)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 经济周期理论
AS
A Pe
O
Y* 图8-7 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1.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2.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3.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的传播机制
1.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假设经济的初始一般均衡处于图9-4中的E0点,它 是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和长期 总供给曲线LAS的交点。此时产出等于充分就业 产出水平 ,价格水平被完全预见,即实际和预期 价格均等于P0。
W P ) P Pe
Ns1
(
W )0 P W )1 P
E0 E1
W ) P
(
Nd (
O
N
N1
N
图 9-3 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 E 决定均衡的实际工资 (W/P)0, 均衡就业水平 N 。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 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就业量增加到 N1.
2.不完全信息模型

然而,货币供给的冲击带来的实际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 即经济会连续数期处于其趋势值之上(繁荣)或之下(衰 退)。为了对此予以解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强调了传 播机制的作用。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是一 种经济运行机制,它使得初始的冲击能够对经济产生时间 相对较长的波动。新古典主义对传播机制的解释包括滞后 产量以及资本品的持久耐用性、合同对即时调整的抑制以 及调整成本的存在。以调整成本为例,企业既面对雇用工 人的成本也面对辞退工人的成本——搜寻和训练新雇员、 支付富余人员工资等,在短期内急剧扩大或缩小产出是需 要付出成本的。在一些没有预期到的冲击后,他们的最优 反应或许是在一段时期内逐渐调整产量和就业水平。

在理性预期情况下,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只影 响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货 币在短期和长期中都是中性的。
3.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的传播机制

在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新古典模型中,产量和就 业偏离其均衡(自然)水平被归因于没有预期到的货 币供给的这种随机冲击,它造成价格预期误差,这 些预期误差本质上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按照理 性预期假说,理性当事人会从信号筛选中进行合理 而明智的分析,并改变他们形成预期的方式,迅速 消除错误认知。结果是,产量和就业会围绕着它们 的均衡水平而随机波动。

不完全信息模型表明,企业所选择的产出取决于实 际的价格总水平与预期的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当实际价格水平超过预期价格时,企业增加他们的 产出。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为:
Y Y a( P Pe ),a 0

该式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的价格水平时 ,产出将超过充分就业产出 ,只有当实际的价格水 平等于它们的预期水平时,产出和就业才会处于自 然水平上。该式被称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附加预 期的总供给曲线。
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


(1)各宏观经济变量具有协动性。 (2)经济周期可以分为扩张和收缩(或衰退) 两个主要阶段。 (3)周而复始但不定期发生。
(1)各宏观经济变量具有协动性




按照各变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变动时序,经济变 量可分为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三类。 领先指标(leading indicators)是指那些变量的波 动先于整体经济的经济指标; 同步指标(coincident indicators)是指那些与 整体经济变化一致的经济指标; 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s)是指滞后于整体 经济变化的经济指标。
P
LAS
SAS1(Pe=P2) SAS0(Pe=P0)
P2 P1 P0
E2 E1 E0 AD1(M1 )
AD0(M0)
O
Y
Y1
Y
图 9-4 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初始均衡点为 E0,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从 AD0 向 右上方移至 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0 相交于 E1,一般价格水平和 产出均提高了, 这是价格预期误差的结果。 在长期中, 不存在预期误差,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点为 E2,产出回到自然水平。
(三)理性预期与货币政策无效论


如果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依照一些“已知”的 规则决定时,那么即使在短期中当局也不能通过 系统性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和就业,因为这可能被 理性经济当事人预见到,他们会掌握当局惯常的 行为模式。 只有完全随机的货币政策才可能影响产量,换言 之,政府是通过对公众的欺骗来使政策发生作用 的。但这种欺骗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它不可能在 大多数时间欺骗大多数人。

新古典主义认为,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的世界 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政府试图通过随机或非 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来影响产出和就业,只会增大 产量和就业围绕它们自然水平的偏差。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发表《1867- 1960年美国货币史》,分析了货币供给波动的原 因,以及货币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传统经济周期的分类

(1)朱格拉周期。 (2)基钦周期。 (3)库兹涅茨周期。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二、经济周期事实: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阶段主要经济变量的典型特征 (1)产出下降。 (2)失业率上升。 (3)实际工资和平均劳动生产率下降。 (4)实际货币供给增长下降。 (5)股票价格下降且领先于经济周期。
MEC r
10% 9% 8% 7% 6% MEC MEI O 10 20 30 40 50 投资量
图 9-2
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
横轴表示投资,纵轴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投资边 际效率曲线 MEI 较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MEC 更为陡峭, 均表示投资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
PV
三、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2)
P
LAS
SAS1(Pe=P2) SAS0(Pe=P0)
P2
E2
P0
E0
AD1(M1 )
AD0(M0)
O
Y
Y
图 9-5 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初始均衡点为 E0,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从 AD0 向右 上方移至 AD1。预期价格水平也将迅速上升相同比例,由 P0 至 P2,短 期总供给曲线迅速左移至 SAS1,均衡点为 E2,产出回到自然水平。
二、新古典主义模型Ⅰ: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一)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二)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三)理性预期与货币政策无效论 (四)总结
(一)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1.工人错觉模型 2.不完全信息模型
1.工人错觉模型

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购买投入品,并 出售自己的产品,因此他们清楚地了解产 品的价格水平P和名义工资水平W。企业 总是按照实际工资水平来决定雇用劳动数 量的,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 函数:

新古典主义认为,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 增加使产出和就业增加,货币在短期是 非中性的。而在长期中,当人们获知真 实的价格水平后,货币完全是中性的。
2.预期到的Biblioteka 币供给变化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会产生不 同效果。图9-5说明了预期到货币供给增加的 效果。假设经济的初始一般均衡点为E0,该点 是AD0、SAS0和LAS三个的交点。价格水平被完 全预见,即实际和预期价格均等于P0,产出等 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Y 。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和韦斯利 •米切尔(Wesley Mitchell)在1946年出版的《衡 量经济周期》一书中给出经济周期的经典定义:
经济周期是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波动,而这 些经济活动总量主要由商业企业组织的活动构成。 一个周期包括由许多经济部门同时发生的扩张,随 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下一个周期的扩 张阶段相连接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重复 出现,但不定期发生;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1年 以上到10或12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振幅 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
三、新古典主义模型Ⅱ: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冲击的变化与经济活动、(名义)收 入、价格息息相关; (2)货币增长与产出增长之间有较强的正向关 系; (3)货币的变化有其独立的原因,货币供给增 加不能完全解释货币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新古典主义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建立在理性预期、持续市场 出清和卢卡斯总供给假说的基础上。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主 要观点是: (1)市场经济对于干扰会做出迅速的并且有效率的反应, 这些反应本质上是随机的,没有表现出可辨别的形式。产量 和就业会围绕着它们的自然水平随机波动。如果不存在预期 误差,产量将稳定在它的自然水平上。 (2)产量和就业偏离其自然水平归因于总需求冲击,产出 波动的大部分原因归于货币政策的误导。货币在短期是非中 性的,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会引发经济的波动,干扰市场经 济的正常运行。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反而会制造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假设 二、新古典主义模型Ⅰ: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三、新古典主义模型Ⅱ: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主义至少有四个主要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持续市场出清。 (3)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 完全预见 (4)自然率假说。
(2)经济周期可以分为扩张和 收缩(或衰退)两个主要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