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⒌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⑶国家机器的存在:设官分职,有军队、监狱、刑法。
二. 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青铜时代: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 周朝的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 封邦建国制;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⑵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一. 东周:BC770—BC221,指平王东迁后的周朝,都城洛邑。
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 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⑴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⑵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⑶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⑷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3、政治上:(1)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2)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成功典型:商鞅变法。
4、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三. 百家争鸣:1、背景: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⑴儒家:①创始人:孔子。
倡导“礼”“仁”,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发展出“仁政”。
③荀子:熔礼、法于一炉⑵法家:①代表人物:韩非、李斯②思想: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⑶道家:①代表人物:老子②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⑴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⑵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⑶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
(经济)②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政治)⑷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⒈建立中央集权体制:⑴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
⑵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廷尉等)制。
⑶地方政府: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⑵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⑷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⑸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⒊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一. 秦的暴政:1、表现:(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2)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加速秦的灭亡。
3、六国臣民短期内未建立对秦的归属感和对秦制的认同。
二. 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 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但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
(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为”的措施:⒈政治上:⑴加强皇帝集权:实行内外朝制⑵加强中央集权:①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⑴手段:①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②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⑵影响:①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②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
“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③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⒊经营边疆:⑴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⑵在河西走廊设四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一.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 东汉后期的豪强地主势力:(1)特点:①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②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③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④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和分立一. 三国鼎立:1、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打败曹操。
2、最终形成: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权名称220年曹丕洛阳曹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9年孙权建业(南京)孙吴二. 区域经济的发展:⒈背景:⑴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⑵三国鼎立的各方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⒉区域经济的发展:⑴曹魏:推行屯田(军屯、民屯)⑵蜀汉:①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
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
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⑶孙吴:①水稻种植、造船业等②使“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⒊影响:促进民族融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 南北对峙:⒈东晋十六国: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⒉南北朝时期:、北周替代、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朝:北魏分裂成东魏陈梁齐南朝:宋⒊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⑴原因: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及生产技术的继续南迁;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统治者的推动、自然条件优越等多方面因素。
⑵表现:①先进农业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②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北方作物的引入。
③手工业发达:丝织、冶炼、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④商业: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二. 民族融合:⒈背景: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
⒉表现:⑴北方少数民族君主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
①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内容:迁都洛阳;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姓维汉姓;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促进胡汉通婚。
即全面推行汉化。
③影响: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⑵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性格,生产技能和经验,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影响汉文化。
3.影响: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进了团结。
使民族缩小了差异,增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一.隋唐的建立:⒈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
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⒊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二.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⒈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
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⒉政事堂:唐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⒊评价:⑴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
⑵皇权受到一定限制,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三. 科举制: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推举制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选举大权隋唐至清末:科举制⒉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①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