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提出者为王国维。
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
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
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
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
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核心: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四、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1.封邦建国:①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②分封制: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王室子弟、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殷人后裔、功臣,同时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③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严格等级秩序,与分封制紧密相连。
④井田制:西周主要的土地、经济制度。
2.周公“制礼作乐”:①周公政绩:辅佐武王幼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倡导“敬天保民”;推行“封邦建国体制”;制定礼乐制度(影响最大的)。
②礼乐制度:提倡等级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与认同感;以“德治”治天下。
③礼乐文化: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
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社会大变革: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②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为相,尊王攘夷)→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③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④内容(影响):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的被开辟成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的逐渐失效,使井田制瓦解;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内政改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⑤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开始在各国建立,宗旨只有取消封建贵族特权,将分封集中于君主一人。
⑥西周与东周的对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土地国有、井田制严格的礼乐制度东周列国纷争,改革内政土地私有,争地;奖励农耕,逐利礼乐崩坏、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①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②五大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才、学术自由、学派(各学派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学习借鉴,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③代表学派: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人治”、“德治”在世不得志、汉朝以后逐渐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孟子“仁政”荀子熔法、礼于一炉调人际关系。
)法家韩非子“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当政者欢迎;促成统一完成。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激化矛盾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有利于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六、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①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②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除世袭世禄制;改革户籍制度、编什伍组织,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客观(七国争雄,促进社会区域性统一;各国内政改革,在政治及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主观(商鞅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权至上(掌握军政、司法、立法等大权);皇位世袭(确立“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②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左右各一,百官之首,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掌军务、虚有其位);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③郡县制度:郡守等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④秦国的统一:政治(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经济(统一货币及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⑤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消极(专制统治与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进行划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有俸禄而无封地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七、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①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本原因);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法律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①首义:BC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②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BC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③楚汉战争: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④西汉的建立:BC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核心: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八、大统一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①背景:汉朝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②特点:继承但不完全继承秦制。
③内容:政治(承秦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省刑约法;地方郡国并行);经济(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思想(黄老思想,清净无为)。
④郡国并行制:汉初随着同姓诸侯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①发展历程: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爵,国君任免)→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②庶民皇帝及布衣将相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利(了解民间疾苦,节俭务实;鉴亡教训,听取儒生建议);弊(缺乏统治经验)。
3.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①产生原因:人心所向厌恶战争;反映朴实谨厚的作风相。
②作用: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③内容:与民休息、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④“无为而治”影响:利(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弊(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九、汉武帝时代1.从“无为”到“有为”:①背景:经济复苏,财富日斗;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
②表现:内朝(又叫“中朝”,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外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颁布“推恩令”,削弱封侯势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次对匈奴的战争,战和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