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8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8年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7分)(1)___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________▪郴州旅舍》)(2分)(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1分)(3)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湖南岳阳楼的一组是()(2分)①楼未起时原有鹤,笔经搁后便无诗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③凌空百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④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2.按要求选择。

(3分)2017年11月25日,“君子如兰:纪念白蕉诞辰110周年艺术特展”暨《白蕉文集》新书发布活动在金山区博物馆举行,下列四句组成了一首绝句,对白蕉先生的画兰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①许谁共论醉良宵②惊倒扬州郑板桥③万派归宗漾酒瓢④凭他笔挟东风转按照绝句要求和评价内容,正确的排列次序应该是()A.④②①③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注: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金山张堰人,在近代中国画坛以画兰为名,郑板桥(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擅画兰、竹、石、松、菊等。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谈中国画的雅和俗刘旦宅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

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

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一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

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

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

②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溢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

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③因此,绘画上的雅、俗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俗。

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幅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

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

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

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

元代的雅逸,是两来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

据说,赵孟頫向钱选请教,钱曰:“能作隶家。

”这牵涉到笔墨的精神状态,也即画家精神状态的表现问题。

不管此说是后人杜撰还是真有其事,“隶”“利”之分,或曰“戾”“利”之分的焦点,是文人画和画工画,其实质还是画的雅和俗。

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变际上是婉转的否定,否定他画的要点是不能雅。

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要点也是不能雅。

周臣确有自知之明。

俗话说: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

话有点绝对,但说出了俗病是顽症。

然而用猛药可能会有所收获,但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

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荣登了大雅之堂。

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器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

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

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④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

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

俗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

⑤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

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

“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选自《书画艺术》) 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2分)4.第②段“不修边幅的雅致”在文中指的是。

(3分)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苏东坡对吴道子和王维两人的画都有很高的赞语,但认为王维的画比吴道子的画要高出一筹,其原因在于王维的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B.北宋宫廷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

这些命题画虽然不俗,却还算不上雅。

可见绘画的雅逸,关键在于题材。

C.戴进的画被后人否定,周臣自叹画不如唐寅,共同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画不能雅。

假如二人读他个千卷书,提高文化修养,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

D.元代的画在雅逸方面超越了两宋的画。

这反映出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6.第④段说“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请举一例(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皆可)说明之。

(3分)7.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16分)青青陌上桑王茵芬①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上,细密温暖。

一只小白免蹦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②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子和山羊的时鲜。

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据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挨骂不止,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

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血流了许多。

回家后,阿婆用菜油止住血。

那晚,我写在方格簿上的字没一个是端正的。

③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修长碧绿,惹人喜爱。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用来驱蚊除病。

这时节,它们还在一个劲地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屋檐下,以防疫驱邪。

④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麦子已抽穗扬花,清香飘逸。

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

这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

在这块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

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嫌绿的叶子太阳光照在上面,绿得发亮。

我和母亲说,现在没人种桑养蚕,有点可惜了。

我们苏州是丝绸之乡,丝绸产品非常有名。

在以往,我们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

我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苏州的桑蚕丝绸文化,这里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成为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

⑤母亲弯腰在田里拔野豌豆草,说,那会儿的这个季节,你小时候常和阿婆去采桑叶挣工分,集体公房里养蚕正当时,我笑着说,哪有不记得的,“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⑥“秦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甚”是《诗经》里的一句。

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习俗在吴地早已形成。

从前,人们在房前屋后都成种桑树。

“桑梓”象征故乡、家乡。

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⑦那时,蚕宝宝上山结茧后,到了清晨,队长就如一只报晓的公鸡立在村中央吹哨子,还大着嗓门喊;“摘蚕茧啦!”“摘蚕茧啦!”⑧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大人们睡眼慢松地匆匆跑出家门,胳臂里都夹了个小板凳,手提着筐,有的手里还端着粥碗。

因为是按多劳多得来记工分的,所以,大家还拖儿带女,整个村里,狗叫鸡鸣,少不了还有哪家不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怒骂声里,又是揉眼又是擤鼻涕的,鸣鸣咽咽上场。

⑨我也被做记工员的母亲叫起来,和阿婆挤在一拨人的后面,好不容易拖到了几条结满蚕茧的柴垄。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摘下一个个饱满而硬实的茧子。

场院上真热闹,人们说着笑着,一个个的箩筐里堆满了雪白雪白的蚕茧子。

我母亲和会计就给人们摘的茧子一一过磅,记录下来,并把一箩筐一箩筐的茧子装进水泥船的舱里,堆得像一座小雪山似的。

接着,队长、会计和我母亲带了两个壮劳力摇船到镇上收购站去卖茧子。

⑩有次,我跟母亲去的,三四个小时后,卖完了茧子,大人们都笑眯眯的,似乎听到他们在议论今年“好价钱”。

于是,来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给我和另外一个小孩各买一支雪糕,那时能吃到雪糕可真是奢侈啊!也是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就对雪糕念念不忘。

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⑪我蹲下来,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在长叶。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12期)8.第(6)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其用意是什么?(3分)9.第(9)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2分)10.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3分)11.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它给予“我”哪三点底护?结合文章内容概述。

(3分)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