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参数及控制
减速期: d 0, >0
dt
静止期: d x 0
dt
X Xmax
衰亡期: d x 0
dt
1、分批培养
分批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机会少,生产 过程和产品质量容易掌握 缺点 存在基质抑制的问题,产率低,且不适 于测定动力学数据。
微生物培养方式
2、补料分批培养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 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 在此过程中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料液的取出, 所以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体积比发酵开始时有所 增加。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采用这种方法很多。
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消耗基质或形成产物(菌体)的量称 为比速,是生物反应中用于描述反应速度的常用概念
菌体的生长比速:
dx
dt X
1、分批发酵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菌体浓度
减速期
静止期
指数生长期
衰亡期
延迟期
时间
1xddxt,lnxt lnx0t
延迟期: d x 0
dt
指数生长期: max
5、pH值
发酵过程pH变化的原因 (2)产物形成 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 如有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红霉素、洁霉素、螺 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pH上升。
(3)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
5、pH值
pH对发酵的影响
(1)pH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某些酶的活性 时,菌的新陈代谢受阻
③温度还影响基质和氧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 分解吸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
4、温度 (3)最适温度的选择
①根据菌种选择
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性质不同,所要求 的温度范围也不同。 如黑曲霉生长温度为370C, 谷氨酸产生菌棒状杆菌的生长温度为30~320C, 青霉菌生长温度为300C。
6、溶解氧
❖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问题:一般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很小,是不是发酵过程中 氧很容易满足?
例:以微生物的摄氧率0.052 mmol O2·L-1·S-1 计, 0.25/0.052=4.8秒
注意:产物的形成和菌体最适的需氧量常常不一样:
生长 产物
头孢菌素
卷须霉素
5% (相对于饱和浓度) 13%
2、灭菌情况
❖ 培养基的灭菌情况对不同品种的发酵生产的影响是不 一样的。
❖ 一般随灭菌温度升高、时间延长,对养分的破坏作用 愈大。特别是葡萄糖,不宜同其它养分一起灭菌。
培养基灭菌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蒸汽压力/(lb/in2)
10
15
时间/min
15
25
15
25
葡萄糖氧化酶酶活 48.08 43.72 35.04 27.10 /(U/mL)
如黑曲霉生长370C,产糖化酶32~340C。谷氨酸产生菌生长 30~320C,产酸34~370C。最适温度选择要根据菌种与发酵 阶段做试验。
4、温度
(3)最适温度的选择
③根据培养条件选择
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 溶氧浓度也可髙些。 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利用快, 会使菌过早自溶。
4、温度
(3)最适温度的选择
④根据菌生长情况
☺ 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的时间要短些;菌生长 慢,维持较高温度的时间可长些。 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 温度可髙些,以利于菌的生长。 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应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 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超过最高温度, 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 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
4、温度
(2)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①温度影响反应速率
发酵过程的反应速率实际是酶反应速率,酶反应有一个 最适温度。
②温度影响生物合成的方向
金色链霉菌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素,当温度低于300C时, 这种菌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 例也提高,温度达到350C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 产生四环素。
具有缓冲能力的试剂,如磷酸缓冲液等
(3)通过补料调节pH ①调节补糖速率、空气流量来调节pH ②当NH2-N低,pH低时补氨水; 当NH2-N低,pH高时补(NH4)2SO4
(4)加酸碱调pH
5、pH值
pH的控制
(5)发酵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pH值
在生长期和生产期的pH分别控制在6.5 和7.0时,可使利福霉素B的产率比整 个发酵过程的pH维持在7.0的情况下的 产率提高14%。
5、pH值
pH是微生物代谢的综合反映,又影响代 谢的进行,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参数。
发酵过程中pH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观察 pH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发酵的正常与否。
5、pH值
发酵过程pH变化的原因
(1)基质代谢
(1)糖代谢 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 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 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 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 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 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
补料分批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维持低的基质浓度,避免快速利用 碳源的阻遏效应;可以通过补料控制达到最佳的 生长和产物合成条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合 理的补料速率,稳定最佳生产工艺。
缺点 由于没有物料取出,产物的积累最终导致 比生产速率的下降。由于有物料的加入增加了染 菌机会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3、半连续培养
4、连续培养 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 发酵液,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 达到稳态后,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产物浓度, 限制性基质浓度都是恒定的。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使发酵过程最优化。发酵周期 长,能得到高的产量。
缺点 菌种不稳定的话,长期连续培养会 引起菌种退化,降低产量。长时间补料染 菌机会大大增加。
6、溶解氧
❖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1)、描述微生物需氧的物理量 比耗氧速度或呼吸强度(QO2):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 的细胞所消耗的氧气,mmol O2·g-1菌·h-1
摄氧率(r):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中的微生物所 需要的氧量。mmol O2·L-1·h-1 。
r= QO2 .X X——细胞浓度,kg/L
>13%
>8%
6、溶解氧
❖ 溶氧浓度的变化及其控制
Q
r
X CL
一般有一个低谷, 在对数生长的末期
典型的分批发酵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
6、溶解氧
❖ 溶氧浓度的变化及其控制 发酵过程的控制一般策略:
前期有利于菌体生长,中后期有利用产物的合成
溶氧控制的一般策略:
前期大于临界溶氧浓度,中后期满足产物的形成。
发酵工艺参数控制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发酵条件的影响及控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微生物培养方式
1、分批培养 2、补料分批培养 3、半连续培养 4、连续培养
微生物培养方式
1、 分批发酵 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 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除了空气的通入和 排气。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 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在补料分批培养的基础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液(带 放),称为半连续培养。某些品种采取这种方式,如 四环素发酵
优点 放掉部分发酵液,再补入部分料液,使代谢有
害物得以稀释有利于产物合成,提高了总产量。
缺点 丢失了未利用的养分和处于生产旺盛期的菌体, 代谢产生的前体也可能被丢失,提炼的发酵液的总体 积更大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 发酵过程的pH控制
❖ 发酵过程的pH控制
pH6.9时,菌体生长旺盛,pH7.15时,对菌体的产酸 有利。因此,在发酵的产酸期产酸较高。采用阶段pH控 制模式进行发酵,在发酵中前期控制pH6.9,到48h后pH 值为7.15,到80h后pH值为7.25。产率22.27g·/L, 产酸率提高12.23%。
4、温度
(3)最适温度的选择
②根据生长阶段选择
在发酵前期由于菌量少,发酵目的是要尽快获得大量的菌体, 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生长迅速;
在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 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一些,可以推迟衰老。
发酵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延长发酵周期没有必要,就又 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
7、泡沫的控制
(1)机械消泡
借机械作用引起剧烈振动或压力变化起消沫作用,消沫 装置可安装在罐内或罐外。
罐内可在搅拌轴上方安装消沫桨,泡沫借旋风离心场作用 被压碎。
发酵条件影响及控制
❖ 1、基质浓度 ❖ 2、灭菌情况 ❖ 3、种子质量 ❖ 4、温度 ❖ 5、pH值 ❖ 6、溶解氧
1、基质浓度
❖ 发酵培养基对发酵生产非常重要。用于生产贵重 商品的培养基的配方一般都不发表,为公司机密。 先进的培养基组成是支持高产、稳产和经济的发 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 基质浓度对产物形成也有影响。培养基过于丰富, 会使菌体生长过盛,发酵液变得很粘稠,传质状 况变差,对产物合成不利。如酵母生长在高糖浓 度下,即使氧气充足,还是会进行无氧发酵而生 产乙醇。
6、溶解氧
溶解氧(DO)是需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在发酵 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溶氧往往最易成为控制 因素。
在28℃氧在发酵液中的100%空气的饱和浓度只有 0.25 mmol.L-1左右。在对数生长期即使发酵液中的溶氧 能达到100%空气饱和度,若此时中止供氧,发酵液中 溶氧可在几秒(分)钟之内便耗竭,使溶氧成为限制因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