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及分析)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上海某研究所近年来采用了银行提供的新型服务“代理转账”方式发放工资,由银行直接将工资款项划入职工的个人账户。

其工资核算员黄某利用工资发放中款项支付无需收款人签字的漏洞,利用职务之便,篡改工资数据,采用虚设人员、多计工资的办法,将企业资产占为己有。

在2002年后的2年时间里,黄某先后30余次利用该方法将225万余元的公款划入自己的腰包。

案例二:1995年至2003年的8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计卞中利用基金委掌管的科学研究专项奖金拨款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退汇重拨、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2亿余元,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案例三:2005年1月15日,某上市公司存在中国银行某分行2.9337亿元巨额存款失窃。

调查人员在清查账户时发现,该分行行长高某从2000年初便开始利用公司多头开户对该企业存款动手脚,一方面当企业资金存入银行时,高某就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背书转让”等形式将企业资金转移到其他账户上,另一方面高某通过给该公司开具假存单、假对账单等方式掩盖其犯罪事实。

上述几个案例至少应当引起我们对以下情况的思考。

(一)新型的便利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银行为了维持客户和拓展业务资源往往会向客户提供一些新型便利服务。

“代理跑单”、“代理转账发放工资”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项目。

“代理跑单”是指由银行派员协助单位办理日常转账收付款业务,如提取和解缴现金、传送银行结算凭证等。

“代理转账发放工资”是指公司每月按特定格式将存有工资数据的电脑盘片及职工账号交给银行,由银行代为将工资款项从公司账户中转入职工个人账户的一种服务,该服务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工资发放方式。

这些新型代理业务虽然方便了客户,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但却存在很多隐患。

比如“代理转账发放工资”,由于是采用转账支付的方式,因此无需职工本人确认签字即可完成。

这一环节的缺失给犯罪分子虚设人员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二)单据的流转程序
单据流转程序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取得银行结算凭证的过程,该过程通常会涉及到企业、银行、结算单位、跑单人员等诸多相关主体。

一般企业会安排专门的出纳人员,负责在单位和银行间传递凭证。

但单据在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转移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和牵扯的人员都比较多,难以对其流转过程形成有效的控制,容易存在操作上的漏洞,因此,往往会被犯罪分子所利用。

例如,一种在企业中很普遍的情况是,许多单位出于方便考虑,安排出纳人员去银行时兼取银行对账单等单证。

实际上,如此安排违反了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基本控制原则。

又如在上述案例二中,如果出纳人员在收到退汇款项时不据实交回单位,并且如果该单位的印鉴保管不严,这时极易出现由出纳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而进行资金舞弊的情况。

另外,银行代理业务出现以后,传递工作很多时候已经由单位出纳人员转为银行业务人员操作,客观上造成凭证的传递周期变长,为伪造凭证等作弊行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三)资金及印鉴的接触
货币资金接触的限制范围包括现金、印鉴、结算凭证、发票或收据等。

资金和印鉴的接触通常发生在企业进行内、外部结算时。

在印鉴和结算单据的使用中,企业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在经过适当程序和恰当授权后,相关人员才能使用印鉴和结算单据。

很多单位出于方便工作考虑,将结算凭证和相关印鉴同时置于工作人员触手可及之处。

这样的管理方式固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给舞弊行为的发生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在印鉴的管理上,忽视防范和控制的情况同样非常严重。

通常,企业在签发银行结算凭证时需要加盖两枚或两枚以上预留银行印鉴,以达到相互牵制目的。

但有些单位为图便利,片面追求效率,往往把不同印鉴置交给同一个工作人员保管,甚至仅置于财务部办公桌上,方便大家取用。

这种管理印鉴的方法,同样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被削弱或是消减,为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四)不规范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银行体系除了承担有资金结算功能以外,还负有重要的资金监管职能。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银行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市场操作行为。

为了争资金、拉客户,有的银行默许甚至纵容企业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如开立不符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的账户。

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企业或个人利用多头开户截流公款创造了条件。

例如,会计人员可以以本单位更换户头或开户行为由,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汇入其私设的账户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