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批评

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批评

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批评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有关于批评的问题。

我在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在新生军政基础集中强化训练阶段,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批评。

新生嘛,由于对军队生活的不适应和不习惯,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总是有做错或者做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呢,往往就会受到来自学员队干部或者帮训班长的批评。

受到批评,肯定就要去改正,渐渐地,自己犯得错误少了,受到的批评也少了。

现在想起来啊,觉得受到的这些批评非常的必要,如果没有这些批评,就不会有那么快的进步。

然而,批评毕竟是批评,在一个人干工作,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干革命的时候,本来兴致很高,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结果还没怎么动手,或者正等着领导表扬呢,一顿批评迎面而来,那简直不是一盆冷水浇到头上啊!根本就是一盆狗血淋到头上啊!心里面肯定不舒服,我开始也是这样,受到批评就没什么干劲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的教导员给我们上了一课,讲为什么要批评人。

为什么要批评人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觉得这个同志有希望有前途,但是方法上不是很对头,需要改进一下,怎么让一个同志最快地改变自己工作的方法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狠狠的批评他一顿,虽然方式上有点简单粗暴,但是非常得有效。

为什么说领导欣赏一个人才批评他呢?这个嘛,我觉得,必需得谈一谈中国古典的文化。

中国人说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怎么个言有尽而意无穷呢?就是我批评你,只是批评,但是你要明白,我批评你是告诉你,我看好你,你纠正了这个错误,你就不是现在的你了,我就会对你刮目相看。

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时候反应不过来,有点自暴自弃,导致错失良机。

一、关于批评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工作所需,是优良作风,更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正确对待批评,虚心接受批评,是作为一个基层干部的基本素养。

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听到批评是好事,批评是领导对下属的真心爱护,是恨铁不成钢的殷切期待,是促进工作,改进工作的方法手段。

正确对待批评才能改进工作、完善自我。

一般来说,批评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大家在一起共事,有着共同的目标,一般都希望能够“和平共处”。

(一)批评源自信任和期待。

一个人受到批评,往往是因为自己工作没做好;一个人批评别人,往往是希望他能把工作做好。

如果没有期待和信任,可能批评者连批评的想法也没有了,被批评者连受批评的机会也失去了。

(二)批评源自情谊和关爱。

批评不是无情无义的表现。

人之相聚,皆因有缘;人之相交,贵在有情。

但人之相处不能总是“相安无事”、虚与委蛇,而应当相互帮助、相互提醒。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批评,包含着情谊和关爱。

与你没关系的人不会批评你,对你不在意的人不愿批评你。

(三)批评中源自方向和要求。

批评中不乏深刻有益的见解。

既然批评人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受批评是因为工作没做好,那么,高明的批评者一定不会轻易地批评别人,而是努力做到“批”之有理、“评”之有物;聪明的被批评者一定不会简单地对待批评,而是细心体会批评者的用意所在、弦外之音,从中找到努力方向。

二、对待批评批评有因要重视,正确对待看行动。

(一)“良药苦口利于病”。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往往以为是领导和同志跟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怨恨泄气等情绪。

其实,这些同志对批评缺乏正确的认识。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批评确如良药苦口,虚心接受,倒也不难。

不够正确的批评,虽然绝大多数批评者同样出于良苦用心,被批评者接受起来却往往较难,难就难在难以准确判断批评的正确与不正确。

立场不同,视角殊异,判断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但无论如何,应该肯定绝大多数批评是出自友爱善意,即使批评不够正确,也应该感谢批评者的一片好意。

至于适当的解释或反批评,不是不可以,而是应该把握情绪,有理有节,不能纠缠不休,得理不饶人。

批评有如一剂治病良药,其味虽苦,但患者服用后可以收到药到病除之疗效。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再好的药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患者不能因为有副作用就拒绝用药。

同样的道理,被批评者也不能因为批评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就抵制和拒绝批评,更不能误解批评者的善良动机,应该本着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批评。

就算别人的批评不够正确,也不必斤斤计较。

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一个同志有了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处分,是对个人成长和部队建设负责的表现。

批评对人的帮助、挽救、促进作用,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臻于犯错误。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怎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问题。

批评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们思、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

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受到批评后,就会在思想上引起震动,促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掉毛病,进而变成一个健康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批评是人生道路的“修偏仪”。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惜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何况青年人由于阅历不丰富,思想及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经验,在前进道路上难免发生主客观不相符的情况,或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组织、领导、同志及时给予批评,甚至对错误严重的同志给予必要的处分,正是要把这些同志从偏差和错误上拉回来,端正其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

受了批评处分,有利于有缺点错误的同志清醒头脑,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警示自己,主动预防和避免犯同类错误,防止重蹈覆辙。

3、批评是维护纪律的“助推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单位、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矩守纪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有军纪。

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无论任何人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坚决纠正,包括给予必要的批评处分。

如果光是提倡怎么做,而对那些违反的同志不给予批评乃至处分,就不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遵守的自觉性。

(二)要勇于接受批评。

勇于接受批评,是改正缺点毛病、争取更大进步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和勇于接受批评呢?1、要“闻过则喜”。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从而成长为“四有”革命军人。

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

如果不让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批评,就应当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十分欢迎领导和同志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2、要勇于承认错误。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时,往往态度不冷静,不注意认真反省,急于辩解和开脱自己,这是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的表现。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妨先冷静地把批评接受下来,严格认真地检讨和反省自己,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并作出真诚的检查,这比辩解要强百倍。

即使确有解释的必要,也要承认错误先检讨,然后找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再说明情况。

如著名的雷锋式战士王杰,有一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帮邻近的一位老大爷喂牲口,他顾不得一天施工的劳累,一口气干了四十多分钟,帮老大爷挑满了一缸水,铡了一百多斤草。

谁知刚回到班里,就挨了班长的批评,说他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不请假。

王杰开始感到做了好事还挨批评,实在太冤枉,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他认真想一想,感到班长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自己外出不请假,违反了纪律,尽管是为群众做好事,也应该批评。

于是,王杰在班务会上主动检讨了错误,并恳请班长今后对他要求更严些。

王杰同志严以律己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严于解剖自己,这是勇于接受批评的内在动力。

人难免有缺点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意识不到,别人批评又不能虚心接受。

面对批评,应该深刻解剖自己,认清自身的缺点错误,及时改正和克服。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自己往往察觉不到,只有经过别人的批评帮助,才能认清并加以改正。

古人曰:“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聪明,这是颇有哲理的。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经引用过曾子的一句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一天要几次反省自己,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

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更应该严于解剖自己,认真检讨和反思缺点错误,敢于把“刀子”指向自己的痛处,这样才能真正与缺点错误一刀两断,从而获得新的进步。

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严于解剖自己、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辉典范。

周恩来同志生前经常讲自己的缺点,说:“有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以借鉴。

”在晚年,他还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也经常用自己在参加革命初期因缺乏经验而走过的一些弯路来教育干部。

他在63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中夜尝自省,愧悔难自文。

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

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能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严于解剖自己,不努力清除自己思想上的尘垢呢?(三)要坚决改正缺点。

受到批评,光勇于接受还不够还要能坚决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能“虚心接受,屡教不改”。

要把批评当作动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前进,这才是批评的目的,是领导、同志们的希望所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否达到批评的目的,最终要取决于被批评同志的内因。

1、要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甚至犯错误,受到批评后,自己感到惭愧、内疚、悔恨,吃不香、睡不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犯了错误还持满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那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不错,列宁曾讲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但那是从总体上就年轻人发展的趋势是好的而言。

作为个人,应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姑息迁就,而应防微杜渐,一点一滴都不放过。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背上思想包袱,对进步和前途丧失信心。

鸟的翅膀挂上重物就难以高飞,鱼的尾巴拴上重物就难以畅游,人的头脑若是压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就不可能顺利前进。

我们应该懂得,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变成好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快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因此,面对批评,我们要抛弃的是自己的缺点毛病和思想包袱,要加以利用的是从压力转换来的动力。

2、要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

受到批评,一般来讲总有教训可找。

有时候,反面教训比正面经验更能教育人,更有利于促进人们成长进步。

在这里,其关键是找准教训。

有的同志往往从消极的方面找教训,如“今后要多栽花,少栽刺”、“多说好话,少提意见”等,这样找出的教训会把自己引向歧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