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摘要:本文意在阐述用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

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看空间的不同和空间给人感知上的不同。

阐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改变之间的影响以及联系,并以一些建筑实例加以说明。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现代主义建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

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

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

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形式美法则造型准则。

一、形式与内容二、统一与变化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于牛顿的机械论时代,现代主义建筑有着对机器的崇拜。

认为建筑是人居住的机器或装置。

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于繁荣的工业化时代,提倡建筑的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主张发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1 ] 。

现代主义建筑在外观上表现的单一朴实。

被称作冷冰冰的方盒子。

如萨伏伊别墅,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

水平长窗平阔舒张,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

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外观轻巧,空间通透,装修简洁,与造型沉重、空间封闭、装修繁琐的古典豪宅形成强烈对比。

沙利文说‘形式服从功能’,‘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

他在重建芝加哥时建筑建的尽量高,一切从实用出发,没有多余的装饰,用有限的投资建造更多的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建筑师路斯甚至提出‘装饰是罪恶’。

建筑构图,比例和尺度,窗与墙的虚实,位置关系,节奏感等。

把传统的建筑艺术手法抽象出来,用建筑本身来表现建筑的美,这就是现代派所遵循的最主要的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师所创作的建筑追求自然,与自然结合。

建筑高低错落,变化多端而又统一,又实用。

赖特提出‘草原式’的建筑理论。

随着后来的发展,现代建筑越来越走向理性。

理性就是它在应用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合理性及重视经济等。

现代建筑美学,也同样以这种合理性为主要准则,只有在这个准则的基础上,才能讨论它的造型美,或者说它的造型美如何巧妙地与上面这些理性原则相结合。

现代主义建筑我们不能不说法国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他提出新建筑五点:一、立柱。

房屋底透空,下设立柱。

立柱把房屋像一个雕像似的举离地面,把地面留给行人。

二、屋顶花园。

房屋的屋顶处理应当把房屋看成为一个中心空心的立方体,即屋顶是平的,上面做花园。

三、自由立面、采用骨架结构,上下墙无需重叠,内部空间完全可以按空间的使用要求自由分割。

四、横向长窗。

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墙不承重,窗也就可以自由开设。

最好是采用横向的可以从房间的一边向另一边开足的长窗。

五、自由立面。

承重的柱子退到外墙后面,外墙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

还有密斯凡德罗称得上是最彻底的现代主义了。

他又一句名言:‘少就是多’。

这就意味着建筑完全是一种实用的技术的对象,而它的美和艺术,就是如何最精彩地表达实用和技术的合理性、结构和材料的逻辑性和精确性。

现代主义建筑在空间处理上比以往更加自由。

现代主义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已从传统的静态空间,逐渐发展到现代建筑的动态空间,即‘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因而使建筑空间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变化和丰富。

如萨伏伊别墅就是一个‘空间-时间’营造的典范。

别墅采用开放式的室内空间设计,动态的、非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尤其是使用螺旋形楼梯和坡道来组织空间。

并没有用豪华的材料,没有附加的装饰,纯粹由建筑的基本构成元素及其材料来组织和塑造丰富动态的空间,这绝不仅仅是顺应了窘迫的经济状况,而更主要是当时重视功能、强调空间、反对附加装饰的建筑设计思想的反映。

萨伏伊别墅在用色上特别纯粹,建筑的外部装饰完全采用白色,这是一个代表新鲜的纯粹的、简单和健康的颜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崇尚自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柯布西耶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为加强整体的丰富所作的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细部处理,专家对家具进行设计和制造,比如,萨伏伊别墅的卫生间,浴缸边缘做成具有人体曲线的宽边。

屋顶花园的设计上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表现技巧,车库则采用特殊的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使车库和建筑完美的结合,使汽车易于停放而又不会使车流和人流交叉。

萨伏伊别墅深刻的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相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合乎逻辑性,构图上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等,这些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

即便到了今天,现代主义的建筑仍为诸多人士所青睐。

因为它代表了进步自然和纯粹,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特点。

感知是相对于人的生活行为而言的。

空间的关系需要被感知;而空间的存在又是与人的生活感知紧密相联,也就是说,空间关系应是可感知的。

现代风格的空间设计着重体现营造简洁的轻松空间感,对于不少青年人来说,现代社会中事业的压力、繁琐的应酬让他们需要一个更为简洁的环境给自己的身心一个放松的空间。

不拘小节、没有束缚,让自由不受承重墙的限制。

现代风格的色彩主要以低纯度高明2度为主,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有层次感但不跳跃,处处讲究华丽舒适,线条简洁大方流畅,不做过多的修饰。

现代风格设计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例如坚硬、平整的花岗石地面,平滑、精巧的镜面饰面,轻柔、细软的室内纺织品,以及自然、亲切的本质面材等等。

装修中现代风格家具流行最为广泛,它极力主张从功能观点出发,着重发挥形式美,多采用最新工艺与科技生产的材料。

现代风格家具突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美观,兼具个性化展现,色彩以中性或单色为主,有时会出现一两个非常明亮的点缀色。

其次,在大的空间。

即建筑物划分外部空间上也是不同的。

比如,唐代建筑出檐深远大气。

而现代建筑的方盒子给人的又是另一种感觉。

后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建筑技巧上的美学策略,一种后现代艺术家运用古典语言来解构现代建筑的具体实践,其结果就应另当别论了。

正像加拿大学者泽德勒在《后现代建筑与技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抵制,并不是建筑在反对其原则的基础上,而且基于它们造成的千篇一律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试图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形式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