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张瑶齐凯王强【摘要】公园绿地是重要的避难场所之一,近些年各地编制了防灾规划和多种防灾标准,但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园绿地的改造仍缺乏防灾设计。

本文通过研究公园避灾减灾规划要素,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改造公园设计与城市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规范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加强改造公园的防灾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园绿地的防灾性能,减少防灾设施的专项投入。

【关键词】应急避难;改造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指标1.前言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空间载体,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避难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防灾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已建的公园绿地缺乏防灾设计,公园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并不能充分发挥。

近些年灾害频仍,为了提高防灾效率,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防灾标准,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意见征求稿)……许多城市编制了防灾专项规划,如北京市中心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2005~2020、西安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9-2020)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市容整治中,公园绿地的提升工程比比皆是。

然而除了响应国际号召、专门的防灾公园改造和建设,大批量的一般公园改造仅作为市容改善的举措,并没有融入防灾设计。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应急避难场地,控规和防灾专项规划中给予的指标控制并不充分,导致了防灾规划操作性差,与实际建设脱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公园设计与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指导公园改造的设计、评审、建设、管理。

2.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要素公园拥有独立的开敞空间、建筑密度低、植物丰富,这些自身的特性可以使其在灾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而成为避灾的首选地。

结合公园的防灾避难功能,可以提炼出公园设计的几项公园规划布局的要素。

2.1要素一:开敞空地灾难发生后,灾民安置,救援部队进入,大量物资运往灾区,消防、医疗、通讯等应急设施启动,物资储备和集散都需要空间。

公园内部草坪、广场等开敞空间作为避难专区,可以提供场地作为灾民篷宿地、应急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医疗救护的中心地、车辆停放场地、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垃圾处理场地等,利于灾后各项工作的及时开展。

近几年汶川、雅安的地震中,公园绿地无一例外成为居民避震安置的场所。

2.2元素二:防护林带公园的风景林带有防倒塌、防火、防风、防尘、防泥石流等多方面功能。

公园中树木众多,根系坚固,可以阻挡侧面倒塌的物体,保障场地安全;园林树木具有防止火灾发生和减缓火势蔓延的作用;林地自身生态环境良好,有杀菌阻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具有防疫的效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主要的灾害种类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本地的特点,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防灾性和观赏性。

根据主防的灾种,按照防火型、防震型、防泥石流型等,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要求的树种。

在林带布局位置,一般采用日本的“FPS”模式(见图1),围绕在避难空地的周边,起图1 日本的“FPS”模式到防护作用。

2.3元素三:疏散通道出入口及主园路需与城市道路有效连接,宽度和构造做法能便于救援物资、人员、车辆的出入。

2.4元素四:控制中心公园内的管理室、控制室,灾时可用来作为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园内水、电、广播等系统,协调救援工作、灾民安置、救援物资调度等。

2.5元素五:设施固定设施包括供水、供电、广播、消防、排水、公厕等,灾后能马上启用,保证生活需要。

还有移动设施,如标志、帐篷、简易活动房屋等。

3.改造公园绿地的特点和改造原则应急避难场所与公园绿地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二者有共同的要求,也有矛盾冲突,规划时既要保证城市绿化的要求和美感,还要满足防灾需求。

3.1改造公园绿地的特点改造公园不同于新建,有其自身的限制条件。

3.1.1公园布局已基本确定公园的出入口、道路系统、水系、绿地、水电等管线等总体格局都已固定,即使各方面都不一定满足防灾空间需要,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考虑拆改的可能性。

3.1.2植物丰富基本成形植物种植多年,树木长势较好,且基本形成固定的群落,比新建公园的生态环境好。

但树种搭配上不一定满足防护隔离带的要求,3.1.3设施配备程度不一原有设施包括花架、凉亭、控制中心、公厕、水电等,一般根据原有公园的面积考虑游人容量和造景需要进行配置,建成年代不同,设施的配置齐全程度、老旧程度均有差别。

这些设施具有一定的防灾功能,但是距防灾公园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2改造原则3.2.1因地制宜改造公园不同于新建公园,有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并具备了一定的设施条件,也有很多的限制条件。

在公园改造设计时,首先要保留公园原有特色和格局特点,因地制宜,布局开敞空间、防护林带、道路水系以及防灾设施;其次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设施、运动场地、园路广场、停车水面等,在优化美化形式的同时,加以性能提升,达到功能与形式统一的效果。

3.2.2平灾结合将现有公园改造应兼顾两种功能:在平时,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在灾时,能启动应急防灾设施,发挥避难场地的作用。

二者有机结合,在平时不会造成视觉影响和防灾设施的闲置浪费,在灾时不会有设施使用的不便。

公园改造设计应提出明确的平灾转化对比图,主要包括分区、道路、水电、设施等方面。

除了常规的公园功能分区、景观特色分区之外,还应当有避灾功能分区,二者各自成立,又能衔接转化。

园路分级除了主路、支路、小路等,应当对灾时的道路使用分级和道路隐含设计做出说明和图示。

平时的水电广播路由与灾时的供电、供水、广播系统的方案对比,厕所、控制中心的管理方案的平灾转化,都应当有明确的衔接说明。

4.改造公园的防灾规划指标体系根据公园绿地防灾的规划要素和改造原则,归纳出六项指标:防灾级别、避难人口容量、功能区配置、疏散通道、防护林带、设施配建。

4.1防灾级别公园防灾级别是改造设计的基础,出入口、园路、配建设施等,均以此为基础,因而是各项防灾规划指标确定的依据。

级别确定需要与相关综合防灾规划、防灾专项规划、避难疏散规划、地震部门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根据场地规模和服务半径,对公园定性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或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借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将公园与防灾规范要求、规划指标相结合,根据公园面积大小可分为Ⅰ、Ⅱ、Ⅲ级,如下表:4.2避难人口容量根据公园实际布局情况测算,可以评估出可容纳的避难人口, 公式:C=A/Am 。

式中,C ——避难人口,A ——公园有效避难面积,Am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

(有效避难面积不包括水域占地、大于7度的陡坡占地、文物古迹保护占地及建(构)筑物倒塌影响的面积。

)防灾专项规划时,应对公园的需避震疏散容纳人数有具体要求。

借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中规定,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可按表中取值。

改造公园受现有条件限制,公园改造方案出来后,实际计算出公园可容纳的避难人口,可能会与防灾规划的预估人口有出入,因而,需要将数据反馈给规划部门,是否与规划中确定的人口容量相符有助于防灾规划的落实和调整。

4.3功能区配置原有公园的功能区多数从景观角度和功能角度出发,一般满足游憩的功能需要,在改造时,尊重原有公园的功能分区,除了考虑融入新的日常功能,还要考虑灾时功能。

结合场地、道路等布局,明确灾时的灾民安置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垃圾处理区、车辆停放区等。

不同公园防灾级别,配建功能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详见下表:注:“●”表示应设;“○”表示可设。

4.4疏散通道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要求,“人员出入口与车辆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并应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因而,在公园的出入口设置上,尊重原有入口位置,根据人流较多的方向可适当调整和增设。

疏散通道宽度应考虑倒伏、救灾车辆通行等方面需要,一般要求较宽,但影响美感。

因而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园路宽度不一定等于通道宽度,仍应该根据造景需要制定园路宽度。

在园路宽度小于通道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隐藏设计,即园路两侧的种植及构筑物退后,满足通道宽度要求。

4.5防护林带大型公园内的植物基本成形,改造时,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结合防灾需要,增植补植。

防护林带具有一定的宽度才能起到隔绝的作用,根据公园级别不同,宽度也有不同的要求,详见下表。

4.6设施配建4.6.1设施内容及要求应急设施是保证灾时公园绿地发挥避灾减灾功能的重要保障,却也是现有公园的弱项,是改造的重点内容。

因而,设施的设置更需要标准指导设计。

4.6.2配建指标参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中对设施的分类,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意见征求稿)的配置要求,对公园绿地的防灾设施配置要求做出规定,见下表:注:“●”表示应设;“○”表示可设。

5.结论和建议在改造设计时融入防灾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园绿地的防灾性能,可以统筹资源,减少防灾设施减少的专项投入,一举数得。

本文通过改造公园防灾指标的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制定出可操作、可普及的指标体系,纳入控规或综合防灾规划、防灾专项规划,加强对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控制,最终落实到园林主管部门,指导公园改造的设计、评审、建设、管理。

有效发挥现有绿地的避灾减灾功能,加大防灾公园的改造建设力度,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参考文献:[1]G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S][2]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S][3]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意见征求稿)[4]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S][5]何斌,许丹,赵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标准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4-10[6]胡静,张栋.城市防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研究[J].景观设计.2011(15):92[7]朱丽娟.防灾型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3):63-65[8]许大为,李羽佳.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85-88作者简介:张瑶(1983—),女,本科,天津中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齐凯(1982—),男,本科,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王强(1981—),男,本科,天津中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