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以佛山市南海区怡翠公园改造项目为例
沐潇潇叶华盛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防灾避险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防灾避险的需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改造设计为例,对该类型的设计改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
1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
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
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
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
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项目介绍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
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规划以东校区为依托,怡翠公园为核心,覆盖周边科教板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露天操场面积约6万平方米,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具备一般设施配置,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突发重大灾害时,可紧急疏散群众4万多人。
3改造措施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核心组成部分的怡翠公园位于片区的中心位置,周围人群密集,可达性好。
公园占地4.2公顷,设有滨湖区、林荫休闲区和趣味活动区和公园服务区等区域,园内地势平坦,植被茂密,设施齐全,基本具备了应急避难场所改造的条件。
依据《佛山市南海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及《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要求,2009年底桂城对怡翠公园实施了改造:
3.1设置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怡翠公园西南面的公园管理处平时用于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发生灾害时即成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作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
3.2增设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增加建设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
在公园隔入口、应急指挥部、重要区域及制高点设置监控点,安装监控设备。
视频监控点和广播中心应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
广播系统包括一套高音喇叭,,平时可播放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休闲娱乐,发生灾情时,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功能,及时向灾民发布灾情等有关信息,讲解避难场所各类设施配置情况,对灾民开展防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起到宣传和指挥疏导作用,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的社会秩序。
3.3划定应急避难篷宿区
在公园中心区地势平坦的开阔地设置应急篷宿区,应急是,周边居民进入安置区域指定位置搭建帐篷霍活动简易房临时居住。
3.4划定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区
公园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的固定用房设置在公园的管理处内,必要时可根据气象情况在下风位开阔场地搭建临时应急医疗救护站。
救护站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处理和卫生防疫等工作,遇到伤重患者,再转入附近的医院。
3.5规划应急供水设施
利用公园已有的供水管网设置2个应急供水点,必要时供水部门根据公园水质情况配置自来水净化设备。
应急时,由市政部门和供水部门提供若干紧急供水车进行临时供水。
3.6配备应急供电设施
利用公园原有电网供电系统,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配置可移动的小型发电设备和一定数量的油料,以备紧急情况时能提供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
电源控制室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3.7规划应急排污设施
检查和清理现有片区的排水排污系统,设置忙着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水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
3.8规划应急厕所
一方面利用公园内现有的固定厕所,保证排污管道通畅;另一方面要在公园的下风位预留出一定面积,供紧急情况时从片区外调运若干移动式应急厕所放置。
3.9划定应急物质储备用房
利用公园管理处的办公用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
储备用房前的开阔场地作为食品、救灾物资发放场地。
3.10预备应急消防设施
检查公园北端及西端市政道路的消防用水管网,检查现有的防火设施并保证防火设施的正常使用,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上述消防设备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3.11规划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设置在公园现有停车场附近,应有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帐篷区应大于5米,且位于公园的下风位。
3.12增设应急标志
在公园外围的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场所名称和大致距离,以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在公园的各个入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标志和各功能分区示意图,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使用时机及各种应急设施的位置等。
结语
建设防灾避险绿地,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前期防灾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公园绿地在规划初期,就要引入防灾的功能,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建设;另一方面,要着力对现有
公园绿地进行改造。
经过多年的建设,各城市已建成大量的公园绿地,这些绿地中相当一部分在防灾避险功能方面考虑不够周全,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合理、有效的加以改造,完善其防灾避险功能,从而实现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覆盖,这对实现城市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怡翠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该项目在绿地、公园的改造方面意义较大,通过合理改造,满足防灾避险的基本要求。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对原有设施、空间重新规划,以满足灾时应急的需要;二是增加不足的设施,如加装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应急标志等,应尽量不影响原有的景观;三是加强宣传、定期进行防灾避险的演练,让民众掌握灾时生存的必要知识,熟悉应急救灾绿地的使用方法等。
目前,怡翠公园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作为佛山市首个应急避难场所,2009年12月24日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并进行了应急避险的演练,通过演练,充分证明了场地改造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2~263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作者:沐潇潇, 叶华盛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
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1(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1161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