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Kernig征检查方法示意图 Brudzinski征检查方法示意图
☆恢复期 ○体温下降 ○瘀点瘀斑消失、溃烂结痂愈合 ○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 1-3w内痊愈
暴发型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分型
休克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1、休克型 ◎严重毒血症 寒战、高热、 大片坏死性紫癜; ◎顽固性休克 发绀、四肢冷、血压下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脑膜刺激征缺如
血管有关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隔离:按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3日 ☆休息:卧床休息,病室空气流通、舒适与安静 ☆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2.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有无 抽搐、惊厥先兆;记录24h出入量。发现颅内高 压、脑疝的症状体征,及时通知医生
膜刺激征及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败血症 休克及脑实质的损害(脑膜脑炎),脑脊液呈化脓性 改变。
经空气传播,冬春季多发,儿童发病率
病原学
Gˉ,肾形或豆形, 多糖荚膜
我国目前流行的菌 群以A群为主
病原学
本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 ,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仅存在于人体 ,可由病人鼻咽部、血液、皮肤瘀点或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天 临床分型
普通型
暴发型
轻型
潜伏期一般为2~3天
临床表现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症状,部分低热、鼻塞、咽痛等上感症状, 1-2天。
☆败血症期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肌肉酸痛,神志淡漠 ○皮疹:80%患者数小时出现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 或大泡。部位多见于咽部、四肢和躯干、呈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 1-2天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多发,婴幼儿多见 2. 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
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出现 感染性休克、意识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
3.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脑 脊液检查呈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细菌培养阳 性可确诊
临床表现
2. 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脑实质损害,严重颅内高压 为
突出症状。严重者发生脑疝,中枢性呼衰。体检 有脑膜刺激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3. 混合型 以上二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更严重, 病死率最高
临床表现
三、轻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变轻微,轻微上感症状,皮肤少 量出血点及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变化不明显,咽 培养可有病原菌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
☆瞳孔
☆意识:嗜睡、昏睡、昏迷
皮肤淤斑 皮肤淤斑及坏死
☆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布鲁津斯基) 征和Kernig(凯尔尼格)征(+) ◎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多于2~5天内进 入恢复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
学【掌习握】目标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措施;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措施。 【熟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了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要点。
概 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又称“脑膜炎奈瑟
菌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
治 疗普通要型点
1. 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 2. 病原治疗 敏感并能透过BBB的抗菌药物 ① PG: 物美价廉 ② 头孢菌素: 价格贵 ③ 氯霉素: PG过敏 ④ 磺胺:少用 3.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脱水
治 暴疗发要型 点
1. 休克型 ① 病原治疗: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 ② 迅速纠正休克,在补足血容量及纠酸基础上,如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象 WBC ,N ,并发DIC时血小板减少
2. 脑脊液检查 早期仅压力升高,有脑膜炎表现时,压力随病情发展 明显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 ,蛋白含量 ,糖 及氯化物减少
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涂片 ○在瘀点处刺破、挤出少量组织液做涂
片 ○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做涂片染色 ☆细菌培养:血或脑脊液培养
传播途径 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新生儿有来自母体杀菌抗体故发病少见 ☆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以冬春季为多,3~4月份为发病高峰 ☆呈周期性流行,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 ☆普遍性预防接种,可打破其流行周期
脑脊液中检出,为专性需氧菌 对寒、热、干燥和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温度<32℃
或>41℃均易死亡
发病机制 病原侵入人体 鼻咽部繁殖
血循环
败血症
侵入中枢神经 系统
细菌被消灭 无症状带菌者,轻微
上感 菌血症(出血点型)
迁徙型病灶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机制 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 栓塞(皮肤黏膜淤点)
全身小血管痉挛,炎性介质 释放,严重微循环障碍(休 克)
内毒素
脑血管微循环障碍,导致脑 水肿、颅内高压,甚至脑疝 (脑膜脑炎型)
胶原暴露,内外凝血系 统被激活(DIC)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唯一传染源,以带菌者传染性 ☆病原菌存在于鼻咽分泌物中 ☆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
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③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④ 抗DIC治疗 ⑤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治疗要点
暴发型 脑膜脑炎型 ①病原治疗: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②脱水治疗 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④对呼衰的病人,予以吸氧 ⑤对症治疗:高热惊厥者
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1. 体温过高 与脑膜炎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有关 2. 组织灌注无效: 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3. 潜在并发症: 惊厥、脑疝、呼吸衰竭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内毒素损伤皮肤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