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主张古文革新。
由于宋初受“五代文弊”的影响,“风俗靡靡”,日以涂地”。
其次朝廷正在矫正“五代文弊”,“罢去浮巧轻媚丛错彩绣之文”,要恢复两汉三代的朴实之风。
但是,旧弊未除,新弊复作,有的“求深”,有的“务奇”,相互抄袭。
在这种背景下,“以西汉之词为宗师”的苏轼文章,大受朝廷赏识,特别是会受到正在倡导革新运动的欧阳修,梅圣俞等人的赏识。
苏轼一生都在大力推进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为肃清“五代文弊”进行了不懈斗争。
他不学“求深”、“务奇”的“时文”,坚持“词语甚朴,无所藻饰”的文风。
苏轼开了豪放词的先河。
苏轼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立了词风迥然不同的豪放词,把婉约词远远的抛到了脑后。
婉约词派香而软,豪放词派粗而豪。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最足以代表苏轼豪放词的特色,被人誉为“千古绝唱”。
作者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概叹“千古风流人物”的一去不返,起笔突兀,雄视千古。
接着,寥寥数笔,为我们勾画出了传说中的古战场的雄奇景色:“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读起来,如临绝壁,如闻涛声,如见雪狼。
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作者发出了:“江山如画”的由衷赞美。
通篇充满了作者的美妙理想同可悲现实的矛盾。
作者本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和三国时的“多少豪杰”那样建功立业,特别是希望像“公瑾当年”那样少年得志,功成名就。
但是,可悲的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反落得贬官黄州。
于是,他不禁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哀叹。
全词状景写人,怀古伤今,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自然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
但同时,苏轼对婉约词发展也不容忽视。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咏物词的代表作,他咏物词的共同特点是“似花还似非花”,好像在咏物,但又不全是在咏物,而是托物拟人,把人与物写得若即若离,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言情词和咏物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主题,但苏轼的婉约词远不止这些内容,他的许多怀古词、赠人词、写景词、纪行词也以婉约见长。
苏轼对词的革新出创立了豪放词,发展了婉约词外,还在于他使词把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
特别是在词谱失传之后,更只能沿着苏轼的路子走,一直到现在仍为词家所采用。
苏轼还扩大了词的题材。
诗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东坡的词内容也是无所不包。
以词的形式记游咏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山川景物,描绘朴实的农村风光,抒发个人的豪情和苦闷,刻画各阶层的人物。
历代文人往往只以诗的形式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志向,而词似乎不能登这大雅之堂的。
但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藩篱,到了他手里,词也可以言志了,他经常也用词抒写自己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气概和壮志难酬、仕途多艰的烦恼,充满了理想同现实的矛盾。
《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渴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豪情;《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抒发了希望回到朝廷,但又怕朝廷难处的矛盾性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充满了美妙的理想同可悲的现实矛盾。
其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苏轼创作的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
他词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许州西湖》揭露了在许州“七不登”,这种连年欠收的情况下,当地官吏竟大量动用民力,为其“春游”开浚许州西湖:“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撑。
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
”还表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还有一些抒
发个人感叹,探索人生奥秘的诗篇。
苏轼也会像李白一样,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
他的不少诗篇有着磅礴的气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长于比喻。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等文学领域,而且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
他的人生态度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我们看到东坡的词,就仿佛看到了其本人,苏轼不仅仅是词,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而是一部丰富的充满着人生智慧、灵气与哲学的思想!最后我引用《苏东坡传》里德一句话形容苏轼,“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