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浅论苏轼宦海沉浮对其性格的影响冷加利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苏轼;天才;思想性格;积极乐观一、青年得志——积极入世(一)童年率真、远大抱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八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

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万言书立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即——“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之路坎坎坷坷,后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公。

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纵横恣肆,婉转有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造诣极高。

为官期间勤政惠民,深得百姓喜爱和后人景仰。

苏轼在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天资的聪颖和率真的性格,并且有着远大的抱负。

这是和童年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亲苏洵本来就学识渊博,精神愤发向上,一心求取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他的母亲也是知书达理,通晓文墨。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在此期间,母亲在家管教孩子。

有一天,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

书上记载的是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的书生儒士们极力地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当时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闹得沸沸扬扬,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当时的学生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有的遭受皮肉之苦,有的遭迫害折磨,甚至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此时苏轼的母亲正教苏轼读的就是《苏滂传》。

小东坡认真地听完后,抬头望了望母亲,一本正经地问道:“妈妈,我长大之后如果也做像范滂一样的人,您愿不愿意呢?”母亲面带微笑答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母子俩相视而笑。

由此可见,童年时的苏轼就展露出了他率真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且不畏权势的正义之气,实属难能可贵。

(二)进京初试,名动京师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为学太晚,大约是在苏轼出生时期,他已是而立之年,结果却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所以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同下初次出川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两兄弟顺利考上预备考试,次年春季一举进士及弟并位列第二。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他被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所震动。

因为当时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正锐意诗文的革新,而苏轼的文风正是他们所想看到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的赏识和扶助,那么欧阳修不啻是苏轼生命中的第一大贵人。

欧阳修极力称赞苏轼并预见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少年成名,锋芒毕露,可谓意气风发。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要开始仕途的苏轼却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

根据儒家的礼法,这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必须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后才能返回复职。

两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苏轼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坎坷仕途的开始。

仁宗嘉佑九年(1064年),苏轼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返京,新主英宗赏识苏轼才能要委以重用,但遭到宰相韩倚的极力反对,最后迫于压力安排在史馆任职。

回到京城后苏轼就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伤红颜薄命,他年仅二十六岁的爱妻王弗病逝,苏轼陷入悲痛之中。

在他的妻子王弗死去十周年,苏轼写了一首极为有名,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词。

其词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这首词无限凄婉,无限惆怅,字字都是辛酸泪,我们可以想见苏轼定是一个至情至性中人,他对每一段感情甚至婚姻都是真心的投入,矢志不渝。

次年四月又深受老父逝世的沉痛打击。

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1]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父亲和爱妻王弗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埋葬。

一切来得太突然,此时的苏轼遭受着心灵极大的痛楚,身边的亲人不断的去世使他遭受了莫大的伤痛,最亲的父母和爱妻都与自己阴阳两相隔。

而此时苏轼还是一个不满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却已遍尝人生生离死别之苦,我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灵是怎样承受的,而以后只能和弟弟苏辙相依为命,兄弟二人共患难,在危难之时相互惦挂对方,惺惺相惜,培养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又是两年三个月的蛰居生活,而此后,他又该何去何从?此时的苏轼还没有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是少年得志,仍是意气风华,满怀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

而“乌台诗案”的发生使其贬谪黄州无疑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又将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呢。

二、中年被贬黄州——超然豁达(一)“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乌台诗案”是历史上有名的案件,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台告发,后来又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因御史台其上种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而得名。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

御史中臣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确实有些讥讽时政,包括一些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一百多天的审问逼供,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当时北宋重视文官,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但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且苏轼只是挂个虚名而已,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灾狱过后变得心灰意懒,同时又迫于生计,自耕自种。

“东坡”是当时黄州东门偏远处的一块空地,原是归营兵屯垦之地,弃置很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地。

由于生活条件极差,他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维持。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候起的。

谪居黄州这段时期是苏轼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死里逃生的苏轼性情大变,经历人生的生死离别、大起大落,功名利禄也已看透。

“乌台诗案”对满腹经纶,意气风发的苏东坡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摔跤,迎头的一盆冷水,让他清醒了不少,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深居浅出,寄情翰墨,让他的灵魂有了依归。

诗词的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其不朽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乌台诗案”和贬贬黄州的经历让苏轼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和飞跃。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这样的遭遇和经历,让这位天才得以纵情笔墨,淋漓展现才情,正如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真正地成熟了,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和孤独,而苏轼做到了。

回首向来,苏轼能在逆境中随物赋形,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们后人真该学习他那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必将获益匪浅,这正是我们学习这位伟人不朽事迹的意义所在。

(二)筑建苏堤怡然自得元佑四年,苏轼离开是非之地的京城,转任杭州知事,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

苏轼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其中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通了盐道,修建了美丽的西湖。

可以说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苏轼是杭州的贵人,他们注定有着不解的渊源。

西湖因苏轼而享誉中外。

一听西湖二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美妙诗句便浮现脑海,给人无比的惬意。

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

湖水渐渐干涸,湖中野草遍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到任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不惜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大力整改,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

苏轼此时发挥了创新的精神。

他把挖出来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可谓物尽其用,后人名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是也。

苏堤在春天的晨曦,烟柳笼纱,月影婆娑,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蔚为壮观甚是美丽,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不难想象此时的苏轼可谓摆脱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终于有闲情逸致可以坐下来欣赏西湖的美丽和婀娜。

如果再和友人泛舟西湖畅饮人生,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乎?苏轼也是极为喜欢在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

看公文不在寒碧轩,就在雨奇堂,因为那里风光如画,美不胜收。

我们记得雨奇堂实在苏东坡西湖诗“山色空蒙雨亦奇”而得名的,在这里,他环以修竹,外望清溪,独自办理公文,可谓“忙里偷闲”,事情办完,他往往和同僚畅饮一番,真是怡然自得,悠然南山。

我们这时看苏东坡,他就像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小鸟,那样自由自在,真情纯粹。

就像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小孩。

三、老年流放岁月——集儒道法于一家(一)流落儋州命运起伏不定,世事变化无常。

人生就是这样,上一刻你还身在巅峰,光彩照人,不经意间你已从山峰跌入谷底,只落下一落千丈的挫败感。

而政治的漩涡最容易使人陷入,苏轼无疑是被卷入的人,流落儋州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把自己比作是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由于政见不合,新党得势,他难免遭受毁谤和罢黜。

只因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元佑八年(1093年),当政的皇太后逝世,苏东坡失去了守护神。

太后的去世就意味着苏东坡的没落之始。

哲宗亲政,但被一群奸小利用。

章淳拜相,一手遮天,排除异己,使得苏轼处境极为难堪。

这次他又被贬到当时荒夷之地的岭南,经过千辛万苦,当他渐渐地适应了岭南的气候以及风土人情,打算长期安居终老余生的时候,京城的小人又开始将其迫害,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加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竟被贬到荒蛮至极,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