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郎山简介(中文版) (2).doc

江郎山简介(中文版) (2).doc

a-7-8 浙江江郎山提要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名称浙江江郎山省、县 (市 ) 浙江省江山市中心点地理坐标28°31′44″N, 118°33′43″E提名地面积 (公顷 ) 610 公顷缓冲区面积 (公顷 ) 571 公顷江郎山是中国丹霞浙江片区的提名地之一,是708 公顷连续完整的区域,由典型丹霞地貌区及其自然地理遗要素组成。

江郎山提名地全部以山脊线、山产谷线、河流等自然界线为界;缓冲区地边界与江郎山景区边界重合,基本以边上述自然界线为界,局部以道路和地界类线为界。

在实地有明确划定的与提的名地和缓冲区界线一致的风景名胜区描边界,实施严格保护。

述提名地范围是以典型丹霞地貌为主体的连片的自然区域,保持了丹霞地貌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提名地及缓冲区边界图1、江郎山丹霞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江郎山在白垩纪期间,经历了中国东南部最为醒目的地质事件有晚侏罗世早期的火山事件、早白垩世中期的断陷事件和晚白垩世早期的隆升事件。

峡口盆地所形成的火山岩系、暗色岩段+下类磨拉石建造(断陷岩套)、上类磨拉石建造,均以其岩性的典型性、分布的广泛性和等时性而具备了作为理想区域对比的标志层。

江郎山是丹霞地貌发育老年期的典型代表,其周边地区的白垩系红层多被蚀为低地,但其三爿突石却依然挺立高耸。

三爿石中除本身岩石成分为砂砾岩外,辉绿岩、安山岩和橄榄玄武岩的岩脉在盆地堆积结束后侵入方岩组的侵入体,这对三爿石起了类似于混凝土中的钢筋进一步加固的作用,出特别是 NW330°方向的构造线的作用,使得江郎三爿石长久屹立苍穹。

这种现象在国内外丹霞地普貌中是罕见的,值得从岩石学角度认真研究。

遍从地貌学上看,江郎山地区最近地质时期仍有地壳上升现象,可能属于地台活化现象。

可以说价三爿石是“二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的见证产物。

江郎山丹霞地貌这种发育值演化阶段上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值得从地貌学上作进一步研究。

的2、江郎山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阐江郎山的丹霞地貌以三爿石峰丛、一线天巷谷和三爿石构成的丹霞石墙最具特色。

江郎山丹霞述地貌不仅集奇、险、陡、峻于三石,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

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离,常凝天、山于一色,融云、峰于一体。

江郎山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观,符合中国哲学重视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人善用“山水”来代表“风景” ,在游览、欣赏风景中求得心灵的蔚藉,借以抛弃世俗陋习累赘,达到精神世界的解脱。

风景本质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一种“边际文化信息”。

但风景又需要承载的载体,江郎山就是这种信息的珍贵载体,承载着一种少见的、唯美的“风景资源” 。

这种自然造型之奇特,环境信息之丰富是世界所罕见的。

因此,具有“天下奇观” 之誉的江郎山也就成了窥视中国整个丹霞景观的画龙点睛之笔,也被山水画家称之为灵感的源泉。

从景观美学而言,江郎山自身所决定的美学特点、众多景观要素的有机组合,是通过审美意境反映出来的。

中国传统山石美学观,通常把自然景观的形象美概括成“雄、奇、险、秀、幽、奥、旷”七大类。

江郎山美学景观可以用“奇”来概括。

江郎山山形美学特征的“奇” ,又可分奇险、奇秀、奇古、奇幽。

险、秀、古是对江郎山景观的实体而言,幽是对实体围合的空间及其环境而言。

江郎山丹霞地貌景观构景要素多样,组合千变万化。

从宏观到微观,从立地条件的差异到岩性成分的区别;从丹霞峰林到丹霞巷谷等类型组合,从实体表现的奇险、奇秀、奇幽,到由围合空间表现出的奇古。

虽然形态复杂多变,但没有使人感到繁杂零乱。

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和三爿石的形成,促使江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主题更为凸现,一切景观无不统一在这个主题下。

遗遗产标准Ⅶ:具有最显著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特殊的天然美景。

产地标准Ⅷ:是代表地球历史重要阶段,包括生命记录、地形演变过程中所进行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标满准足具有地貌或地形特征的突出范例。

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地址:中国,北京,三里河路9 号邮编: 100835电话: +86-传真: +86-电子邮件网站:名称:浙江省建设厅地址:中国,杭州,省府路8 号官邮编: 310025方电话: +86-机传真: +86-构与电子邮件地方网站:名称:衢州市人民政府机地址:中国,衢州,荷三路28 号构的邮编: 324002名电话: +86-10-3024936称与传真: +86-10-3086869联网站:名称:江山市风景管理局系资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江山市江滨路料邮编: 324100电话: +86-570-4028 953传真: +86-570-4015 947a-7-8-1 自然地理概况气候:江郎山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仅14℃。

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年降水量1650—2200mm ,春末夏初,形成梅雨季节,降雨最多。

7- 8 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

水文:江郎山内主要有湖泊(水库)、溪涧、瀑布等景观,其中须女湖最具代表性。

须女湖建于长台溪支流江郎溪上流的余家坞支流上,湖址在江郎乡余家坞自然村。

该湖集雨面积平方公里,正常库容万立方米,水面面积亩。

湖上游流域均属山区,境内雨量充沛,水土保持良好,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土壤:江郎山因地形内涵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形成种类繁多的土壤和植被,其中红壤土类主要分布于东部和西部广阔丘陵地带;黄壤土类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山区;潮土类和水稻土类则分布河谷低地平畈与山间盆地中。

a-7-8-2 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背景江郎山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带之间的峡口盆地(图 8),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穿越硅铝层达硅镁层的断裂,控制着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的发展,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属于江山-绍兴深断裂的次一级断裂。

燕山运动早期本区东南侧为断裂构造盆地,西北部多为柔性的褶皱。

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加强,大陆边缘处于北西-东南向挤压体系中,深断裂继续活动,岩浆活动达到了全盛时期,盆地中堆积火山岩建造。

与浙东其它地方一起,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泛陆式火山喷发堆积。

白垩纪早期上述两大断裂的拉张断陷导致峡口盆地形成,成为不对称的箕状断陷盆地,随之主要有下白垩统永康群山麓河流相红色砂砾岩和河湖相杂色砂砾岩馆头组( K1g)、红色的山麓河流相以及河湖交替相朝川组(K1c)和方岩组( K1f )在盆地中的沉积。

晚白垩世时本区的构造形迹很少,但岩浆的活动依然存在,在早、晚白垩世的地层中有不同性质的岩脉入侵。

新生代初,上述两大断裂发生强烈挤压活动,峡口盆地逐渐隆升。

新生代以来,峡口盆地在差异性和振荡性抬升中,形成大量的断层和节理,加速了对岩体的切割。

随之在外动力作用下,红色陆相磨拉石建造中发育成举世瞩目的江郎山丹霞景观。

( 2)地层和岩性江郎山地区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和白垩系盆地红色沉积岩,局部出露少量上三叠统乌灶组和中侏罗统马涧组。

构成江郎山的地层是一个陆相建造系统,有喷溢的火山岩,流纹岩,有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由流水和湖水为动力的河湖相地层。

侏罗系地层: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中侏罗统马涧组( J2m),早期主要为河流相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晚期以湖泊、沼泽相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多处夹不稳定煤线。

上部的上侏罗统磨石山群,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大爽组( J3d)、高坞组(J3g)、西山头组( J3x)和九里坪组 (J3 j)。

大爽组岩性为一套浅灰色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和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

高坞组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夹少量玻屑凝灰岩、角砾集块凝灰岩。

西山头组岩性组合为流纹质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

九里坪组为一套浅紫红色流纹岩、流纹斑岩夹多层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酸性火山碎屑岩。

表 1 江郎山地区地层表界系统扬子地层区东南地层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鄞江桥组 Qhy更新统莲花组 Qpl衢江中戴组方岩组 K1f群K1z 朝川组 K1c白垩系下白垩统永康群三段 (K1 3g )馆头组 K 二段 (K 21g 1g )一段 (K1 1g )中生界九里坪组 J3j上侏罗统磨石山西山头组 J3x侏罗系群高坞组 J3g大爽组 J3d中侏罗统马涧组 J2m三叠系上三叠统乌灶组 T3w上元古界震旦系休宁组 Z1x上墅组 Pt3s中元古界陈蔡群 Pt2 c 白垩系地层特征:主要出露的是下白垩统永康群,分布于本区中部及西北部地区。

由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构成。

馆头组(K1g):为下白垩统永康群底部地层,下段为砂砾岩、砂岩以及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在本区零星出露。

总厚度大于250m。

中上部大约有200m 左右的喷溢相深灰色英安岩和喷溢相浅紫红色斑状流纹岩、流纹岩。

朝川组( K1c):朝川组为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细碎屑物。

其底部为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中部为紫红色块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间夹有河流相砂砾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砂砾岩、砾岩互层产出。

还夹有火山岩夹层,有玄武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在保安地区下部发育一套巨厚砾岩相及砂砾岩相建造。

方岩组(K1f):方岩组是构成江郎山丹霞的主体地层,主要为紫红色、浅灰色巨厚层至块状砾岩,夹有砂岩、砂砾岩透镜体,也偶夹火山岩,是一套由山麓冲积扇到河流谷地的河流相、湖相沉积地层,其中有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的辉绿岩等侵入岩脉和岩墙。

方岩组是构成该区丹霞地貌的主体地层。

受盆边断裂控制,目前仅出露于江郎山—张村一带,面积约 16km2。

方岩组岩性为浅灰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少量透镜状粉砂细砂岩。

在盆地西南部的老虎头山、东南缘的江郎三爿石一带,为厚约500m 的砂砾岩;盆地东部及西北边缘,则变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含砾粗砂岩。

其厚度大于580m。

图 9江郎山及临近地区地质构造图图 10郎峰天游处的巨厚层块状砾岩图11亚峰崖壁上出露的辉绿岩岩脉图 9江郎山地区地质图( 3)构造特征白垩系红层在新生代初的构造抬升中形成了以断裂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变动。

断裂:区内断裂规模大,多期次活动,且具有盖层与基底继承性发展的特点。

基底断裂的复活对火山活动、岩浆侵入、盆地生成以及后来的丹霞地貌发育和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其中以北东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最为突出,对江郎山构造格局的形成起到骨架作用。

区内发育的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分别集中分布于盆地北西和南东两侧。

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属多期次活动的基底断裂。

其中北东向属压性逆断层,北北东向为压扭性逆平移断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