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8 浙江江郎山提要a-7-8-1 自然地理概况气候:江郎山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仅14℃。
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年降水量1650—2200mm,春末夏初,形成梅雨季节,降雨最多。
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
水文:江郎山内主要有湖泊(水库)、溪涧、瀑布等景观,其中须女湖最具代表性。
须女湖建于长台溪支流江郎溪上流的余家坞支流上,湖址在江郎乡余家坞自然村。
该湖集雨面积 1.05平方公里,正常库容39.25万立方米,水面面积66.2亩。
湖上游流域均属山区,境内雨量充沛,水土保持良好,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土壤:江郎山因地形内涵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形成种类繁多的土壤和植被,其中红壤土类主要分布于东部和西部广阔丘陵地带;黄壤土类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山区;潮土类和水稻土类则分布河谷低地平畈与山间盆地中。
a-7-8-2 地质构造(1)区域地质背景江郎山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带之间的峡口盆地(图8),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穿越硅铝层达硅镁层的断裂,控制着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的发展,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属于江山-绍兴深断裂的次一级断裂。
燕山运动早期本区东南侧为断裂构造盆地,西北部多为柔性的褶皱。
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加强,大陆边缘处于北西-东南向挤压体系中,深断裂继续活动,岩浆活动达到了全盛时期,盆地中堆积火山岩建造。
与浙东其它地方一起,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泛陆式火山喷发堆积。
白垩纪早期上述两大断裂的拉张断陷导致峡口盆地形成,成为不对称的箕状断陷盆地,随之主要有下白垩统永康群山麓河流相红色砂砾岩和河湖相杂色砂砾岩馆头组(K1g)、红色的山麓河流相以及河湖交替相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在盆地中的沉积。
晚白垩世时本区的构造形迹很少,但岩浆的活动依然存在,在早、晚白垩世的地层中有不同性质的岩脉入侵。
新生代初,上述两大断裂发生强烈挤压活动,峡口盆地逐渐隆升。
新生代以来,峡口盆地在差异性和振荡性抬升中,形成大量的断层和节理,加速了对岩体的切割。
随之在外动力作用下,红色陆相磨拉石建造中发育成举世瞩目的江郎山丹霞景观。
(2)地层和岩性江郎山地区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和白垩系盆地红色沉积岩,局部出露少量上三叠统乌灶组和中侏罗统马涧组。
构成江郎山的地层是一个陆相建造系统,有喷溢的火山岩,流纹岩,有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由流水和湖水为动力的河湖相地层。
侏罗系地层: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中侏罗统马涧组(J2m),早期主要为河流相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晚期以湖泊、沼泽相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多处夹不稳定煤线。
上部的上侏罗统磨石山群,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大爽组(J3d)、高坞组(J3g)、西山头组(J3x)和九里坪组(J3j)。
大爽组岩性为一套浅灰色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和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
高坞组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夹少量玻屑凝灰岩、角砾集块凝灰岩。
西山头组岩性组合为流纹质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
九里坪组为一套浅紫红色流纹岩、流纹斑岩夹多层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酸性火山碎屑岩。
白垩系地层特征:主要出露的是下白垩统永康群,分布于本区中部及西北部地区。
由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构成。
馆头组(K1g):为下白垩统永康群底部地层,下段为砂砾岩、砂岩以及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在本区零星出露。
总厚度大于250m。
中上部大约有200m左右的喷溢相深灰色英安岩和喷溢相浅紫红色斑状流纹岩、流纹岩。
朝川组(K1c):朝川组为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细碎屑物。
其底部为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中部为紫红色块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间夹有河流相砂砾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砂砾岩、砾岩互层产出。
还夹有火山岩夹层,有玄武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在保安地区下部发育一套巨厚砾岩相及砂砾岩相建造。
方岩组(K1f):方岩组是构成江郎山丹霞的主体地层,主要为紫红色、浅灰色巨厚层至块状砾岩,夹有砂岩、砂砾岩透镜体,也偶夹火山岩,是一套由山麓冲积扇到河流谷地的河流相、湖相沉积地层,其中有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的辉绿岩等侵入岩脉和岩墙。
方岩组是构成该区丹霞地貌的主体地层。
受盆边断裂控制,目前仅出露于江郎山—张村一带,面积约16km2。
方岩组岩性为浅灰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少量透镜状粉砂细砂岩。
在盆地西南部的老虎头山、东南缘的江郎三爿石一带,为厚约500m的砂砾岩;盆地东部及西北边缘,则变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含砾粗砂岩。
其厚度大于580m。
图9 江郎山及临近地区地质构造图图10 郎峰天游处的巨厚层块状砾岩图11 亚峰崖壁上出露的辉绿岩岩脉图9 江郎山地区地质图(3)构造特征白垩系红层在新生代初的构造抬升中形成了以断裂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变动。
断裂:区内断裂规模大,多期次活动,且具有盖层与基底继承性发展的特点。
基底断裂的复活对火山活动、岩浆侵入、盆地生成以及后来的丹霞地貌发育和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其中以北东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最为突出,对江郎山构造格局的形成起到骨架作用。
区内发育的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分别集中分布于盆地北西和南东两侧。
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属多期次活动的基底断裂。
其中北东向属压性逆断层,北北东向为压扭性逆平移断层。
北西向断裂分布较广,但规模较小,属张性-张扭性盖层断裂,对目前的地貌格局具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节理:江郎山的主要丹霞一般都是沿着断裂或节理发育,节理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两组,江郎山“三爿石”主要就是受北西-南东向节理组控制而发育成“三峰两谷”。
对峡口盆地中的66条萤石矿脉、石英脉的方向统计表明:绝大多数裂隙走向在北西300°-320°之间,表明峡口盆地曾受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影响,出现大量北西向张性、张扭性断裂和节理。
图22 江郎山地区节理分布示意图除了几组垂直大节理外,在江郎山还可见到“X”节理和斜节理。
在郎峰与亚峰之间的大弄峡亚峰崖壁上,可见到众多“X”节理,在崖壁上构成显着的菱形切割景观。
一线天巷谷中可见亚峰与灵峰的崖壁上有近20道大型斜节理,有的纵贯整个灵峰和亚峰的峰顶。
峡口盆地的厚层砂砾岩受上述节理的a-7-8-3 地貌特征与类型(1)地貌的特征江郎山以孤峰状三爿石、一线天巷谷和两片丹霞石墙最具特色。
独特的高位丹霞孤峰:江郎山最奇的景观当属“三峰列汉”:由郎峰(海拔824m,相对高度369.1m)、亚峰(海拔737.4m、相对高度287.4m)和灵峰(海拔765m,相对高度298m)构成“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三爿石”,于群山之巅又拔地而起,摩天插云、移步换景,蔚为壮观,享有“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之称。
图68 从江郎山北麓远眺三爿石(天半飘渺三爿石疑是海市神仙家)图69 从江郎山北面山麓远眺三爿石图15 江郎山三爿石近景(从左往右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奇特的绝壁巷谷组合形态:位于亚峰和灵峰之间笔直的天下第一巷谷长、高各300余米;还有伟人峰、惊险陡峻的郎峰天游、百步峡、天宫洞、天桥、树梢飞泉等胜景。
空间结构特征:宏观上,“三爿石”发育在起伏和缓的丘陵平台上,形成极大的空间对比,具有极强的视觉震撼力。
随游人视角和晨昏光影、云雾晴雨而幻变,形成神秘与崇高的审美意境。
中观层面,“三爿石”与相互之间、石峰与峡谷等自然要素的组合,与徐霞客登山亭、开明禅寺、江郎书院、悬空寺等人文景观的组合中产生景观差异,更能凸显三爿石的奇特性。
微观上,“三爿石”单体各具风格,石峰的形体变化、表面形象和体貌以及色彩等景观要素各有看点。
从不同层面观察“三爿石”,才能从形体的多姿多采和变幻中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天下笫一巷谷、伟人峰以及沿途众多崖、石、峡、洞、亭、桥等小景,均各成看点。
图16 江郎山核心地貌分布图(2)主要地貌景观表7 江郎山主要丹霞地貌景点特征介绍西北侧看三峰重叠西侧灵峰崖壁第一巷谷长308m,高298m,宽约3m巷谷郎峰天游登道大弄峡霞客亭边看三爿石郎峰上部的流水切割灵峰和亚峰两个超过300米的石墙从西北侧看成为石柱在登天坪所见亚峰石墙(中)和两侧的两个巷谷西北侧看灵峰石墙郎峰峰顶亚峰(中间)和灵峰峰顶伟人峰灵峰南侧山顶崖壁沿走向20°NE节理发育的紫袍峡一线天问天亭下方的线状深谷江郎山郎峰半山腰的钟鼓洞郎峰下会仙岩洞穴及残存的崩落石风化后崩塌而成的龙青沟九姑岩凹穴江郎山一线天中的崩落石郎峰与亚峰之间大弄峡中崩塌的凤栖石(3)地质构造对方岩丹霞发育的影响构造线对地貌格局的影响:本区在新生代以块状构造为特征,抬升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对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发育具有深刻的控制作用。
其中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大断裂主要控制边缘地带和形成丹霞地貌区主要的谷地;而大量的小断裂特别是垂直大节理对丹霞山块的控制作用明显。
如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但分布广泛,导致主要山块基本上以北西走向为主,同时北西向的张扭性断裂和节理往往发育成为巷谷、峡谷等沟谷地貌。
它们和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形成的网格构造线成为山块和沟谷的基本框架。
岩层产状对地貌形态的影响:该区域地层多为小于10O的近水平产状产出,受垂直节理的切割,在风化、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形成平顶方山、石堡、石峰、石墙、石柱及丹崖上的水平岩槽和岩洞等近水平丹霞地貌。
地层岩性的对丹霞发育的影响:江郎山三爿石之所以兀立数百米,除了近水平岩层的稳定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构成江郎山丹霞的红层均质而坚硬。
据测定,江郎山方岩组火山岩砾石和岩屑含量占60%-70%;其中SiO2含量在44.90%-75.80%之间,胶结物主要是硅质、铁质与河流相泥砂;构成的岩体十分坚硬,抗风化能力很强。
此外,江郎山方岩组的大部分层段为相对均质的块状砂砾岩,分层不明显,较少含软弱的细砂-粉砂岩-泥质岩夹层,因而其大型顺层洞穴不发育,加上残留岩块的汇水不足,缺少较大的水动力,因此不易出现大面积崩塌现象。
这是江郎山三爿石历经沧桑仍能巍然屹立的主要原因所在。
江郎山方岩组坚硬的砾岩,火山碎屑大于70%江郎山方岩组坚硬的砾岩标本分层不明显的江郎山方岩组砾岩高300多米的崖壁上几乎看不出层间差异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江郎山有海拔800-900m、500-600m和200m左右三个高度的山顶面,分别代表了江郎山不同时代的三级剥夷面。
推断第一级剥夷面形成于渐新世末;第二级剥夷面形成于新近纪末;第三级剥夷面形成于第四纪中期(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期间)。
江郎山三爿石坐落在海拔500m左右的丘陵面上,即第二级剥夷面上,说明三爿石丹霞孤峰至少在上新世便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