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元典文化: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轴心时代一时段(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为轴心时代)都创作出包含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印度的《吠陀》《佛经》希伯来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的《理想国》《形而上学》波斯的《古圣书》等先哲典籍,故而这几百年间又可谓之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儒家学派:儒家是殷商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又特别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保有三代的先王观,言必称尧舜,而尤其推崇文、武、周公,是一个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

创始人孔子,学说记载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言论集《论语》中,其要旨在“礼”与“仁”。

青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是铜锡合金,呈青灰色,其熔点低于纯铜(红铜),硬度却高于纯铜,铸造性能好,可作兵器、礼器、炊具、生产工具等各种用途。

中国青铜器的特点,如铜锡合金、块范铸法、规律性的器类及组合等,在此时已基本显现。

青铜器代表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今日所见到的甲骨文最多是商代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田猎、农事等活动时进行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又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殷商时便作为国家档案集中保管,清末光绪年间从殷都遗址大批出土,故称“殷墟卜辞”或“殷墟书契”宗法制: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成一个有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礼制:礼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在近年来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迹中,以显露出礼制的雏形。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仪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今文经:西汉初年,重新文治,开始发觉整理古籍,然秦火使先秦典籍遭到一大浩劫,已无旧本,只是战国秦代以来的老儒凭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以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抄写,整理而成,这部分儒家经典称为“今文经”古文经:这些旧籍(《周官》《尚书》《礼》《礼记》《论语》《孝经》《周礼》《左传》等)均用先秦古籀文(即六国文字)写成,篇章内容也与其时流行的已立于学官的隶书今文经不同故称“古文经”玄学: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也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

产生了包括山(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

竹林七贤:西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和阮咸七人,以蔑视礼俗、优游山纵酒谈玄而著称。

行卷: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学才能,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文学代表作抄在卷轴上,呈献给某一推荐人(一般是达官显要或著名学者),以求得其赏识,然后再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

理学: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佛教的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1.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区别?⑴文明指的是人的状况,有教养等于文明是文明的最高形式;文明指的是人所取得的成果。

⑵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差异和群体特征。

⑶文明是一个过程永不停歇始终在运动着,文化是已经存在了的产品。

3.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⑴“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成一个有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⑵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⑶宗法制的特点在于宗法制与封建制互为表里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⑷宗法制的影响①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②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③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5.试述魏晋风度的表现?1.外在美①容貌漂亮、举止柔弱②貌比潘安③何晏.美姿仪,而至白④看杀卫玠⑤男着女装⑥涂脂傅粉这是一种审美观念的扭曲,亦或是一种叛逆行为2.①另类的美任性放达②跣足、箕踞、牛饮、袒胸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旧传统的叛逆-儒家礼教。

6.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①何晏1,本末有无:「贵无论」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②王弼 1.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2.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3.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4.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5.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二)竹林时期③嵇康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④阮籍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三)元康时期⑤郭象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⑥欧阳建言意之辩7.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①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与汉民族长期杂居一处,甚至相互通婚,由此导致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②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进行了改革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孝文帝改革)③少数民族对汉民族优越文化的艳羡,心之向往。

8.试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兴盛的原因?⑴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

⑵科举制度反映了“时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之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⑶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

⑷隋唐时期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

9.试述唐代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明经科①帖经:就是选择经书中的任何一页,遮住前后文,只留出中间一行,再用纸帖住其中的几个字,让考生读出来。

②墨义:就是让考生用笔试默写出某一段落的经文和注疏。

进士科③考试策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具有一些实用价值。

④诗赋10.试述唐代科举考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选拔到了真正的人才,将全国的精英都吸纳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使官僚体系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

②科举制的推行,扫荡了自东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改变了社会风气。

消极影响:①知识的局限性专业性技能性只能无人问津。

②官场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朋党、房师”等③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发展。

④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

⑤唐诗的兴盛与进士科考诗赋有很大的关系。

11.我国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⑴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⑵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北方汉人南渡;靖康之难后汉人南渡)⑶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方便运输)⑷统治阶级为自己的生存着想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发展生产的措施⑸南方近百年基本上无战事,社会安定,为发展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2.经济重心难移的表现?⑴农业中心在南宋时转移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⑵手工业中心转移到南方(纺织业、瓷器制造业)⑶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南方(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对外贸易港口)⑷南宋首都临安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御街、酒楼、茶坊等)13.北宋五子及其思想?①周敦颐: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

思想观点: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②邵雍:北宋哲学家。

字尧夫。

河北涿州人。

思想观点:③张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陕西厝县人。

思想观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程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

河南洛阳人。

思想观点: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⑤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

河南洛阳人。

14.宋代实行文官政治的原因?⑴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为统治长治久安而精心设计的政治模式。

(抑制武将、奖掖文人)⑵与宋代皇帝自身的喜好有关(充满着对文化和文化拥有者的艳羡和尊崇)⑶与南宋时期身处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有关。

15.朱熹的理学思想?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④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⑤关于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16.试述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义表现?①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②查封书院或改为官办③理学走向极端以上表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文化转折及特点?西汉时期经学形成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