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商周——分封制 秦汉——郡县制 东汉——州、郡、县二级 西汉 ——“郡国并行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 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宋朝—— “路—州(府、军、监)— 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度 明——省府县 清——省府县 近代——省、道、县 现代——省、市、县
(三)民族、人口: 1、 民族: 历史上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非常之 多,除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 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 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俄罗斯、朝鲜、塔塔 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的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
三 星 堆 出 土 文 物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他 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族为主体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 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使华夏 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最 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8、元朝: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 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 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 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
忽必烈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 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 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 地。这种疆域基本上 与当今的疆域相似。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 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 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 具。就是漆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 产工具紧密相关的。 (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 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 形状。 (3)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 历(阴历)紧密相关的。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 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 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 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 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4).中国文化也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从夏朝到秦汉时期,当华夏族,苗瑶族、百越族 等民族开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 的先民已在开发着祖国的边疆。比如,东北部和 北部的东胡、乌桓、鲜卑、匈奴等民族开发了今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及华北北部的广大地 区;西域的乌孙、月氏、龟滋等民族开发了今新 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部和西北部的羌、吐 蕃族开发了今青藏高原;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百越各民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等 地。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2、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 数量一直占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在历史上人口分 布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呈现出不同的 状态。
3.人口迁徙频繁。

(四)地形
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 形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状况。中国还是 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多种多样。
(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宗法 制度、中国古代的婚丧风俗、古代 的节日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疆域、政区 民族、人口 地形、地貌 气候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 征 (一)疆域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通常所说的总面积960万 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1/15,大小相当于1个 欧洲。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最西 端延伸到亚洲大陆的腹地——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 东西时差4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 母暗沙,最北端止于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北的黑龙江 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纵长达5500公里。据1986年实 测,包括陆地、领海、岛屿、内海等在内的领土总面 积新数达1045万平方公里。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 唯一标准条件。


(六)、气候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 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中 国 气 候 有 三 个 特 点
1.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 刮南风,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2、大陆气候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 年温差较大。 3.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30
多 种 多 样
31
蒙古高原
塔克拉玛 干沙漠
相对封闭
太平洋
戈壁
32
33
山 的 风 格 主 要 有
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泰山
华 山
峨眉山 黄山
青城山
(五)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 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 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 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 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 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 化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较明显 的有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3.海陆变迁 。4.黄土高原的变迁。5.沙漠的变迁。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 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 当今的“雄鸡式”疆域。 今天我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的国土面积是 96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随着香港、澳门 (1999/12/20)的回归,我们的国土 面积可能在1000万平方公里之上。目前中 国的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 世界第三位。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 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 现象。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经济 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南 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的 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二)政区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 畴。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 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中国 古代政区的划分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二级 制与三级制交替出现。其二是行省的出现 及演变,其中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政 区

I. 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总的来说西高东低。 • 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依次是山脉、高原、盆地、 戈壁、沙漠和平原。西南边界有世界最高峰“珠 穆朗玛峰” 。东部沿海平原集中了中国最主要的 大城市和工业区,经济十分发达。中部分布着干 燥的戈壁、沙漠和高原。 中国地形相对封闭。 • 中国北部是蒙古高原,气候寒冷、人烟稀少。东 部是太平洋,西南是崇山峻岭,西北是塔克拉玛 干沙漠。总的来说,中国文明是在一个四面封闭 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5、秦朝疆域: 东到辽东半岛 西北部,西到 今天的甘肃东 部四川、云南 一带,南到岭 南(在广东), 北到蒙古高原。
6、 西汉(前206年-8年) 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西汉疆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