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

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

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

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

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

“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

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

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

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

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

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

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

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

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

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

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

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

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

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

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

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

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

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

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美。

这首词的好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境界。

词人苦苦寻觅、执着追求的“那人”,其实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体现,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本人的志向和人格。

梁启超评价他“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首词的另一个好处,也在于告诉我们在学习、探求科学奥秘、做学问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2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

《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

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

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

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

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

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

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

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

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

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

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

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

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

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

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

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

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

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

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

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

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

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

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

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

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

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3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

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这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似曾相识。

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已经描写过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热闹的节日唤起了她对往事的记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不正是一个元宵佳节时独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吗?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

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

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

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

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

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

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

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

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

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

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