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一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过程。
无论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文学,还是四十年代的文学,其发展都不免和一个词有关,那就是所谓的“现代性”。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复杂的。
由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文学的现代性存在着一个积淀的过程,所以它们就有选择地延续到了四十年代。
因此,要明确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四十年代这个时间段中去形而上的看问题,要联系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已形成的现代性,再加上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新发生的现代性,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下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二十年代的文学,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文学。
此时期的文学,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着“人”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以及追求个性解放。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可以概括为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民主科学以及“人”的文学。
三十年代的文学,是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文学。
在此时期,延续下来的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与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形成的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构成了贯穿着多种人与阶级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的思潮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既有二十年代延续下来的时代精神、民主科学以及“人”的观念,又新发生了阶级的观念。
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民族意识的产生。
这一时期,在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下,抗日救亡的现实直接推动了时代文化发展中民族意识的强化,形成了以民族意识凸现化、普泛化、共性化和现实化为特征的抗战文化。
除此之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所形成的五四文学话语与革命文学话语对话、交流、激荡的状态也延续了下来。
二者共同构成了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纷繁复杂。
总之,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即延续了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人”的文学观念和阶级的观念,又有自身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其现代性呈现出复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