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
“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
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认为社会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
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
“诗教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可适当延伸了解“正、变”、“赋、比、兴”两点知识了解。
(P41)发愤著书说(P42):出自司马迁的文学理论。
认为许多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市,以求后世的理解,发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
三、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建安七子之说出于此曹丕《与吴质书》:以气论文要引起关注。
“气”是指作家、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感受,也指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也兼指才气。
曹丕《典论·论文》:1、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四科八体出于此)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
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意图论述写作时用心。
抓住物、言、意三者关系来论写作。
1、论创作动机。
①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②阅读他人作品时产生感慨。
2、论构思过程。
①集中精神,不受外界干扰;②思维极其活跃,想象的范围在时间、空间两方面都极为广阔;③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和形象,情感深入于所描写的对象之中;④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积累。
3、论文章风格的多样性。
①作者个性、审美不用,文章的风格也不同;②不同体裁的文章,风格也不同。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文笔说(P90):人们将诗、赋、铭、颂等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讲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归为一类,用以区分文体,到南朝时,将押韵称为“文”,不押韵的称为“笔”。
所反映出的审美观念:①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巨大的感染力;②藻彩美丽;③声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声律论(P96):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标志人们对于诗文语言声音之美的讲求达到了更为自觉地阶段,也反映竭力追求新变的风气。
代表人物有王融、谢眺、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为声律论总的原则。
四声、八病之说(P95):四声为平上去入,指汉语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八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前四个是声调方面的病,后四个是韵母声母方面的病《文心雕龙》的体例:写作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的不正文风。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原道》至《辨骚》五篇,全书的总纲,表明基本的文学思想和知道写作的总原则。
2、《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分论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
3、《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写作方法统论。
4、《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
风骨论(P131):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风”指作者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特征呈现与作品的外部风貌;“骨”是指语言精要、劲健,峻直。
二者结合,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
《诗品序》:1、写作目的:通过对诗人的品评,树立良好的准则,对诗歌创作发生指导作用。
2、体例:共三卷,分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论述122位诗人,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类:一是溯源流。
分为源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美学的核心,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者”。
1.背诵篇目:【文心雕龙·序志】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
【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
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
【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四、隋唐五代兴象说(P190):见之于殷璠的文学主张。
所谓兴象,大抵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
殷璠提出的兴象是内容较为丰富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既包含作家浓郁的情思,又包含外界事物的生动形象,主客观互相融合,形成情景交融。
标志着唐代的抒情写景诗有新的发展。
五、宋代欧阳修:1、“道圣文至”与“事信言文”。
2、"诗穷而后工"说:出处《梅圣俞诗集序》这一说法接触到作家的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
封建时代许多进步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和打击,生活上遭受种种困境,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是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社会,接触和体验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写出批判现实,反映穷苦人民心声的光辉作品。
3、“合奏乃铿锵”。
提倡多样风格的诗歌的交响和鸣。
欧阳修《六一诗话》:共二十八条,其中多属诗人故事的记载和诗句的品评。
是以“诗话”题名的最早著作,开启以随笔漫谈的批评方法论诗的风气。
严羽《沧浪诗话》:分五章。
《诗辨》提出论诗基本主张。
《诗体》《诗法》《诗评》分别谈诗歌的体制、写作方法和评论历代许多作家、作品。
《考证》对一些诗篇文字作者等进行辨订。
严羽诗歌艺术的五项标准:“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吕本中“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