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案例分析
建筑形体
南工程图书馆整体呈方形, 由多个方盒子变换组合而 成,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 一堆随意堆放的书籍,寓 意其为知识的海洋。 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会带来 问题,就是阳光强烈的天 气造成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眩光,这对以 阅读为主的图书馆是很不 利的,但是南工程的图书 馆通过自身体块的凹凸形 成了自遮阳模式的遮阳系 统,解决了室内眩光的问 题,还为建筑外立面创造 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空间双层双曲网架幕墙
建筑设计为使图书馆达到内外空间景观的沟通和融合的效果,在面向东侧城市市民景观休闲广场一侧,运用了空间 双层双曲的钢网架幕墙结构体系,三角形双层双曲钢网架体系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空间结构重点实验室的配合支 持下,设计使其杆件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最细最少的组合形式,而跨距依据中空低辐射玻璃最大面积极限 使之达到最大,从而形成通视性良好,形态优雅,赋有韵致的幕墙界面体系。
屋盖特种钢结构
由于南京图书馆建筑功能及形式的需要,面对局部单跨最大跨度达52.5m的钢桁架空间结构, 同时又要满足建筑的轻薄形态的美学要求,设计采用檐口变截面和结构蒙皮处理技术(类似与飞机 翼的蒙皮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的矛盾,取得了预期效果。
南工程逸夫图书馆
南工程图书馆位于整个学校的中心地带,它 既是学校礼仪性入口周线的焦点,又连接着 学校的各大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图书馆是学校最具有凝聚力的场所,所以他 的交通位置也要便于且达到易于疏散。
一层平面
南京图书馆设计的构思理念之一,就是希望大 型图书馆在动静分区能符合设计基本要求的同 时,将读者阅览区、活动区相对集中,这样不 仅使读者在不同区域间有紧凑、便捷的联系, 而且相对需要空调的用房能集中起来,减少外 界接触面,提高使用空间气候的稳定性,有利 节能。图书馆的公共活动区在三维的空间布局 上正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在二维的平面上,图 书馆凹字型的平面将公共阅览区、读者书店、 餐饮空间、学术活动、展示、陈列及培训用房 等通过“兀型”交通体系及其依附共享的采光 廊庭和双曲读者大厅椭圆型空间整合集中起来, 在竖向空间叠加上,也遵循这一设计理念,读 者活动区从图书馆大厅以上至5层的专用研究 空间,至下的文物遗址陈列空间、学术报告厅、 多功能会议中心,即形成竖向近30m、南北 近120m、东西近90m的方形公共空间, 形成有利节能的正方形空间模式。
建筑形态
在建筑形态的宏观层面上, 设计构思运用“箱型形体” 模式,一方面能符合大型公 建其大尺度、大气整体的形 象需求,另一方面又能较好 满足建筑物各出入口空间及 内部各类空间形态的建构之 需,同时箱型屋盖通过内部 廊庭空间采光的切口打开以 及隐喻“智慧洞开”的椭圆 型空间及洞口采光的设定, 既具有自然通风采光的生态 节能效果,又形成内化外切 的形象特色,自然地演绎成 为城市建设的亮点。
一层平面 内部流线
101—基本书库 106—学生管理委员会 107—教工之家 109—112—文献资源建设部 116—会议室 115—接待室 117—学生自修室
学生流线 工作人员及其他流线
二层平面 内部流线
201—科技图书借阅1室 202—科技图书借阅2室
总服务台 203—学术报告厅
学生流线 工作人员及其他流线
三层平面
第三层面,设计同样受江南传统民居“檐廊空间”、 凉亭及活动木窗扇模式的启示,将这一“成熟”的适 宜低技术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来。
图书馆建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性建筑,不仅是 因为特殊的功能结构关系导致出类型学的形态模式, 而是其特别的采光要求:一方面阅览区要求有足够 的采光要求,另一方面其采光既不能太直接强烈又 不能照度不足,而是要求一年四季的照度尽可能的 均衡,即理想的漫反射形式。这实际在外立面开窗 形式上就要求设计成深出挑檐加上横竖综合外遮阳 的系统,来达到其特殊的采光要求。设计正是将这 种传统典型的遮阳技术与图书馆特殊的采光要求整 合起来。在方案构思之初,我们运用箱型屋盖的形 式,不仅在形象上能使人联想起“书柜”、“书橱” 等图书馆的物化形态,而且其立面四周的大出檐 (出挑达6m-10m)和东入口巨大的椭圆洞孔 所构成的灰空间,承沿着江南传统建筑亭榭和檐廊 的空间格局,同时在各立面开窗、遮阳的设计深化 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铝合金中空玻璃幕墙的纵 横向结构支撑关系,以及穿孔百叶遮阳构件遮阳角 与冬至日、夏至日的自然射角的综合平衡处理等, 使图书馆立面采光功能性与审美性得以有机统一, 进而也达到了生态节能的目的。
501-502 办公室 503—副馆长室 505—书记室 506—馆长室 507—工具室阅览室 508—特藏书库 509—信息检索教室 510—多媒体阅读室 511—电子阅览室 5011-5013 档案馆办公室
学生流线
工作人员及其他流线
图书馆入口及借书处
此入口为图书馆的北入口且直接进入图书馆2层,且门禁设在二层入口处。 二层内有多部楼梯可进入1,3,4,5,层,刷卡进入图书馆内正前方即有3部电梯以及 通往楼上的楼梯。左手边为总服务台,为借书还书处,右手边为科技图书借阅室。
Thank You
交通空间
次楼梯位于 二层总服务 西侧,可通 往3,4,层。
次楼梯位于 二层总服务 西侧,可通 往3,4,层。
此处通 往一楼
此旋转楼 梯位于西 面,连接 2—5层
图书馆内部
一层开放空间
此图书馆中最出彩的的设计莫过于中庭设计,贯通四层楼的中庭是为了体现图书馆的开放 性,但最后却为图书馆带来了后患。因为中庭最后并未达到给读者提供交流空间的意愿, 而是只起到了交通的作用,且几百平米的面积过于浪费。最后则是给围绕中庭而不值得阅 览室带来了噪音的干扰。
图书馆案例分析
地点:南京
112061C 组员 征国静 12012061074 袁嘉忆 12012061079 陈抒睫 12012061098
案例
金陵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南工程逸夫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在南京市建邺区南京地铁10号线奥体 中心站,南京奥体中心西边,用地面积38641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25165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是 一个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为 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 绿色环保和服务温馨的,具有鲜明时代风格和人 文蕴涵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是南京市知识信息枢 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设施,作为副省级城市 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一级图书馆称号。 新馆位于建邺区乐山路158号的新馆2005年开工 建设,2009年交付使用,2010年10月18日举行 开放仪式,馆址占地面积38641平方米,总建筑 面积25125平方米,内设阅览座位1375个,并有 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视听室、培训、餐 厅、茶室、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报刊杂志阅览区及书架
中文阅览区及古籍阅览区
电子阅览室
共享廊庭空间构架
其一,面对145m×97.5m 的梯形的大体量公共建筑的交通指 向性要求,以及图书馆特殊的防火 分区、安全疏散规范,设计通过 “南北廊桥平台”与各组垂直交通 的整合,形成“兀型”的交通体系, 进而较好地解决了大型公建通达性、 指向性问题,并与各组出入口形成 有机整合。 其二,通过对廊桥空间的进一步设 计深化,以及与读者大厅半椭圆型 空间的有机组合,在动态的光影时 空之中,动静区域的恰当划分,竖 向空间的收放设定,空间尺度的有 度把握,以及读者的活动交织参与, 廊庭共享空间正演绎出其特有的时 空性、整体性、艺术性和情致性。
三层平面 内部流线
302—社科图书借阅1室 303—艺术书刊借阅室 305—社科图书借阅2室
学生流线 工作人员及其他流线
四层平面 内部流线
401—信息咨询部 402—样本书库
(外文书库,叫佛纳甘阅览室) 403—中心机房 405—信息技术部 406—报刊阅读室
学生流线 工作人员及其他流线
五层平面 内部流线
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建筑的城市性、 场所性、生态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进行了实践 探索。
对周边场地的回应
大型公共建筑的城市环境性是该类建筑设计创 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即设计如何合理、有机地 整合好建筑内外空间形态,积极地回应该城市 场所性,成为设计优劣的逻辑判断标准之一。 南京图书馆设计正是将此构成一种创作之力: 首先将基地东侧的近2万多m2的市民绿化休 闲型广场充分融入到设计中来,积极地将其 “借入”,成为图书馆的主入口空间,同时也 使市民广场有了“重要依托”,从而使两者成 为有机整体;其次,在纳入市民广场空间之际, 图书馆自身在其主入口形成内凹的半椭圆型主 入口空间,其半开敞的空间形态,则恰好成为 空间变异、过渡,体现一种回馈市民广场的姿 态,建立了有效和积极的空间同构关系;再次, 在面对基地东北隔长江路的中国近代史博物 馆——“中华民国总统府”旧址,设计上采用 “扭转”指向的策略,即将原设计上寓意“智 慧洞开”的屋盖椭圆空腔的长轴有意偏向“总 统府”扭转,形成巧妙的对话和呼应关系,在 “看与被看”之间架构起有意义的景观桥梁。
楼层功能分区
读者主要使用垂直交通以扶梯及相邻的楼梯,旁边有一部电梯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视听文献室及检索区
位于一层门厅旁的视听文献室
位于门厅侧边的检索区
图书借阅室及内部陈列
公共空间
具有金陵图书馆代表意义的 “琢石成玉”,位于门厅正中 央,悬挂于半空。
三层四层功能围绕一个室外圆形区域分布
建筑特色
金陵图书馆新馆琢石成玉方 案将建筑形体整合为四部分 基座(弧形覆土绿化坡); 悬浮于草坡之上的主体(玉 石);裸露于草坡之上360 人报告厅(雨花石);围绕 于草坡周围的大面积倒影水 池。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 出了金陵图书馆所处的地域 文脉特征及环境特色,内部 大面积的开架阅览空间则营 造出了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体现了现代公共图书馆以人 为本的服务宗旨,整体建筑 采用9M*9M的柱网结构, 标准阅览空间的层高为5M。
第一层面,众所周知,建筑物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其外围护面 积越少,其整体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也就越少,因此,建筑物在通 风采光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宜集中紧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