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自身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社会学:教育自身的独立性教育对社会的制约性(一)教育的社会背景:1、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2、社会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3、社会变迁:渐变混变(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研究对象第一专题: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二、学科性质三、方法论一、研究对象:(1)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佩思,涂尔干)(2)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2、教育过程与社会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研究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既姓教也姓社二、学科性质价值判断/服务性(一)(1)规范学科“规范”指方向、原则、规则、方法、技术、措施/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沃德)(2)事实学科论:不做价值判断/科学更具容观性,揭示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现象、规律(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价值判断科学(二)分析(1)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学科社会学教育教育社会学(三)方法论没有自己的方法论教育社会学是事实判断的学科三、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从社会层面进行事实判断的学科,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专题学科发展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中叶到20世纪初)(一)教育学视野的扩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社会教育学教育哲学文化教育学公民教育学教育学科(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三)社会学的研究兴趣扩展(斯宾塞涂尔干沃德)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沃德美国社会导进论)研究成果的展示:(涂尔干“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教育功能:个人适应社会,将社会内化为个人二、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出二战结束)1、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在1907 1926(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专门的学术刊物3、学术团体1923年(二)研究范式的成形理论滞后于制度规范性的研究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三、范式转换时期(一)证验性的研究范式沃德涂尔干汉森“寻找确定无疑的知识”(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四、学术争鸣时期(一)冲突论1、新韦伯主义:传授处于支配地位的身份文化,动力来源冲突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文化再生产2、新马克思主义抵制理论:(二)解释论:研究方式:抨击宏观的功能论,冲突轮(剖析学校教育内容的过程)1、教育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英国M.杨2、符号互动论3、人种方法论(三)功能论五、趋向修正时期六、宏观和围观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第三专题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传递结构一、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生产力方面的结构+ 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社会中国民经济产生主要是农业教育职能:培养精英庶民教化(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1、开放的2、不平等的经济结构3、多变的、流动的精英培养方式由保举筛选,范围扩大了教育职能不断教育普通百姓,变成资产阶级自觉行为社会调试(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贝尔“后工业社会即工业社会以后的时期”软件化国际化倾向特征模糊化倾向教育职能变动急剧化社会更新的职能二、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一)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结构及教育的控制典型国家:法国(二)地方分权制的政治结构(美国)(三)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日本)三、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价值系统核心与世隔绝的(一)后喻文化(重复过去)特征“师援学承”韦德提出原始的(二)前喻文化(开拓未来特征追求新的变化(求变的)开放性(开放的)四、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学校中心非学校中心思考:1、隔代教育2、如何看待家长不把学生放入学校而接受家庭教育?“文化阻力”教师,书籍(学校教育)传递者年长者(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网络(媒介)(社会教育)学校(中心)内容(文献、知识)家庭:家长师资垄断对象经济家庭教育政治(二)年长者媒体(全方位的影响)学校具有传递的能力和权力第四专题社会差异起点:入学(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教育机会均等过程: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活动的均等)结果:(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活动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社会差异客观存在,只能减少社会差异地区社会差异阶层性别第一节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一、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我国现阶段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所属层次一般较为稳定(二)是不同层次间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表现1、首先表现为就学机会实际享有的失衡2、地区间教育机会失衡表现在儿童入学后就所能享有受到的资源失衡二、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历史原因国家政策:“制度性不公平”:资源配置失衡优质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追求资源共享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经验差异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二节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差异经济阶层文化阶层第三节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性别差异分为性别地位差异性别角色差异☺教育的性别公平它是指男女不同性别的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平等性☺教育不公平现象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公平的程度逐渐扩大☺中国在教育性别公平方面,城乡差距较大。
第五专题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一)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社会地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区别:1、责任①教师:与社会的契约②家长:利益共同体2.教师的权利:①教学方式方法②评价学生③课程进度(二)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社会角色社会化承担者促进学生社会化(承担者权威)价值认识教师自己的社会化内容——职业手段职业规范职业性格途径——预期的职业社会化;继续的职业社会化教师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整体性社会地位社会统治阶层进行价值定位研究者对各种职业进行“客观”比较社会成员的择业倾向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实际上是教师职业在社会成员的择业取向中所处的位置,即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地位,是社会成员。
☺教师的层面社会地位1、职业选择次第2、对教师职业各层面因素的评价等第。
3、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经济地位:教师经济收入——评价主要依据二、教师的双重角色(一)对教师角色的一般定位社会表现:①教书育人的角色②行政管理的角色③心理辅导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①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②学生家长的代理者③模范公民(三)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1、教师角色的转换(1)社会代表者角色(社会规范性:奉行不平等的原则)(2)同事(个人独立性奉行平等原则)2、教师角色的冲突教师自身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教师自身角色现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社会对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社会代表者角色与同事之间的冲突三、教师的教育权威(一)教师教育权威的来源制度的权威: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社会认定)个人的权威:人格权威、专业权威(学生认可)(二)教师权威的变化由于社会变化或学生差异而出现的教师权威的变化法定层面:社会变迁传统层面:社会风气专业层面:大众媒体冲突四、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一)预期的职业社会化(职前阶段——师范教育)(二)继续职业社会化第六专题学生一、对学生社会特点的认识(一)学生群体具有“边际人”的特点从学生所处的社会位置来看,学生群体具有边际人的特点从学生所处的成人社会文化关系来看,处在“文化的边际状态”学生所处的边际地位常常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二)关于学生是“年龄的成人”的预设1、关于“年轻的成人”的含义学生是一种尚未成熟的社会正式成员“年轻”不成熟应该教他们我们应该与之平等对话(孔子)2、关于“年轻的成人”的提出及解释学生的变化:(1)社会性品质的变化:①有强烈的爱国心,道德观,但知行脱节②富有个性,追求自我③课业负担重,缺乏实践(2)社会的变化:a.计划经济——市场经济b.成人的变化c.拔尖(解释、理解不同)(三)关于学生的成人化倾向儿童的成人化倾向,是指儿童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
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影响因素1)成人环境的无形影响2)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切,可以追求儿童的心智早熟3)社会评价的偏颇导向4)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影响与渗透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弊端:影响创造力保护儿童的成长过程,捍卫童年二、儿童的社会地位(一)儿童的三重地位1、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家庭的影响的特点:a.显著性影响b.生活化了的影响c.聚合性影响d.家庭影响的物质后盾保障2、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
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和可控性权威的教育机构:社会界定性非自愿性3、同辈群体: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建构的产物高参照性特点(二)学生的社会位移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和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三、学生的同辈群体(一)同辈群体的功能1、保护功能: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的功能独特的调试场所和避风港导致同辈群体成为学生的社会依存与心理依存的重要对象乃至主要对象。
为其成员提供一种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2、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家庭和学校。
(二)同辈文化的类型1、克拉克玩乐型亚文化学术型亚文化违规型亚文化2、苏加曼中产阶级成人文化(亲文化)劳动阶级文化(反文化)学生同辈文化的形式与发展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四、学生的家庭背景(一)学业差异的家庭背景恒常性,固着性家庭背景具有一个复杂的结构(家长受教育程度,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结构)(二)品德差异的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与品德的影响基本趋同家长职业类别与文化程度同学生品德风貌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五、学生的重要他人影响学生的因素主导性的影响因素:一般性的影响因素:重要他人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第七专题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一、学校组织的性质理论依据:艾滋奥尼的社会组织性质分析的理论框架: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组织并参与到组织之中而采取的支配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性质的类型,即:1)强制性组织: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2)功利性组织:主要依靠物质刺激的手段3)规范性组织: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但是学校是具有强制性)依据: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而内化无法在物理的威逼手段作用下出现:物理的威逼手段本身是反教育的手段学校组织的性质的特点: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代表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及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利性组织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力性组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学校对学生的功利性价值,但非其功利性组织功利性价值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存在的区别基本价值—辅助价值普遍性—非普遍性双向性—单向性(三)学校对于师生而言均为规范性组织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内化教师与学生的特殊身份教师:教育者——自尊社会代表者——自尊文化人——自律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可塑性较强;学校是教育组织,应具有教育性二、学校组织的结构●异质结构●多权威结构●多层次结构(一)异质结构学校组织在结构上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的结合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在“文化品质”上的区别●规范性文化——需求性文化●权威性文化——受抑制性文化学校异质结构的结果组织目标不同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二)多权威性结构●教师的制度权威的来源组织角色和高社会身份●多权威结构的结果学校容易成为“封闭式组织群”教师群体较难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三)多层次结构1、组织间的分层(1)分层标准:学校的教育质量因管理制度上的分等而保持或加强;因社区居民的评价及择校行为而强化(2)分层现象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分配功能对教师的影响:影响自信心进而固化学校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