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效应的显现,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行业及地区走势分化,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的明显特征。

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比2008年二经普资料,对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方向和途径。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一)企业单位的产业分布2008年以来,陕西企业单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2013年末,陕西省共有二、三产业企业单位14.9万个,较2008年同比增长62.2%。

其中,第二产业企业单位4.4万个,同比增长15.8%,占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单位10.5万个,同比增长94.9%,占比上升11.8个百分点。

三产企业单位占比显著提高,经济呈现出第三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一致,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符,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优结构系列举措的成果。

1、三产发力提速,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产进入调整期,单位数量增长相对缓慢第三产业提速发力。

2008年到2013年,三产企业数量增速达94.9%,二产仅增长15.8%,三产增速是二产的6倍。

从单位增量及构成看,五年间,二、三产业共新增单位5.7万个,其中三产增加5.1万个,二产增加0.6万个,三产增量是二产的9倍。

新常态下,能源当家、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意愿减弱是第二产业企业单位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单位:个2、三产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观测三次经济普查过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跌升互见:二产企业单位分别占单位总量的46.1%、41.3%和29.5%;三产分别占单位总量的53.9%、58.7%和70.5%。

呈现出二产占比逐次降低,三产占比逐步高走的态势。

同时可以发现,一经普至二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1.2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温和;二经普至三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2.36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急剧,是前者的两倍。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表明,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效果逐步显现。

(二)企业单位的地区分布2009年至2013年,陕西企业单位按地区分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多数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是三大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内各市、区间非均衡增长并存;三是企业单位持续向关中及中心城市集聚势头依然强劲。

1、多个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五年间,西安、宝鸡、杨凌、延安、榆林、汉中单位数量高速增长。

六市、区平均增速为74.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其中,西安增长68.9%;宝鸡79.4%;杨凌103.2%;延安89%;榆林99.1%;汉中63.7%。

按地区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所占比重单位:个注:此表未剔除第一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区域间企业数量非均衡增长差异明显相比二经普,关中、陕北、陕南单位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持续增长,但在增速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均衡发展现象比较明显。

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且也体现在区域内部各市、区之间。

三大区域中,陕北单位数量平均增速为9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区域内延安、榆林增速分别为89%、99.1%,呈现出整体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

关中单位增长出现明显分化:杨凌区以103.2%的全省第一增速实现快速增长,渭南市仅有20.4%的全省最低增速位居全省之末,区域内最快与最慢增速并存,呈现两极分化格局。

五年间,关中平均增速为6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渭南企业单位增长缓慢成为主因之一。

陕南平均增速为5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区域内仅有汉中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安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商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

3、企业单位增量的7成以上分布在关中地区,其中的64%集中在西安市尽管三大区域经济实力均有显著增强,但企业单位的数量分布仍存较大差距。

五年间,关中单位数量增加4.11万个;陕北增加1万个;陕南增加0.67万个。

关中增量是陕北的4倍,是陕南的6倍。

尽管陕北快速追赶,陕南持续发展,但全省单位增量分布仍然明显偏重于关中地区。

资源、人才优势集中的中心城市仍是企业单位首选集聚地。

2013年,西安已拥有6.48万个企业单位,在全省所占比重为43.4%。

全省近五成的新增单位集中于西安市,企业单位继续向西安集聚发展的态势依然持续。

二、新增企业单位的行业关注点在传统行业增长动力逐步衰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潜力持续不断释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爆发的关键时期,陕西经济发展呈现出行业走势明显分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的显著特征。

期间,制造业单位占比降幅最为明显,而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则步入高速增长期。

(一)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增速及占比双双大幅回落受“三期叠加”影响,我省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减弱,单位增速明显放缓。

五年间,制造业单位增速大幅收窄18.1个百分点,企业数量仅仅增加642个,增长2.3%,增速仅有个位数的略微增长,成为全省增长最慢的行业。

同时,制造业行业占比也由2008年的30.2%降至2013年的19%,下降11.1个百分点,降幅剧烈,下降幅度居全行业之首。

(二)文化、体育娱乐业爆发式增长最为瞩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增长助推了陕西文化产业单位急速增长。

五年间,文化体育娱乐业以475.7%的增速超出全省第三产业平均水平38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3.5个百分点。

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其令人瞩目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

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基于起点低、基数小的原因。

2008年,文化体育娱乐业单位总量只有686个,但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为其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体育娱乐业随即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截至2013年,文化体育娱乐业单位总量已达3949个,单位总量已达2008年的5.76倍,文化产业已成陕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稳步增长全省企业单位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与之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总量已达1.2万个,成为我省仅次于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第三大行业。

相比二经普,其新增单位7102个,新增单位数量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

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影响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商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商务服务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单位数量逐年攀升,2013年,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已达1.07万个。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就占据了89.2%的份额。

三、提升市场主体的建议新常态下,传统产业日渐式微,现代产业增长动力方兴未艾。

我们既要积极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动力,又要着力深挖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潜力,做到传统行业行稳致远、现代行业持续发力,传统与现代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抓住机遇,深挖制造业升级潜力,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业制造业出现企业数量增速放缓、占比巨幅下降的现象虽然是在国家战略调整大背景下出现的,但其目前所陷困境也说明了以往制造业“轻质重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制造业发展要主动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方式。

新常态下,制造业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升。

首先,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

在当前陕西制造业企稳基础十分薄弱的形势下,制造业建设应向追求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迈进,应力求剥离低端制造业、站稳中端制造业、嵌入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要保持制造业的行稳致远,必须坚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其次,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引擎。

在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单位增速明显放缓的压力下,以创新驱动加速制造业升级换代,让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不仅能给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持续活力,也将为制造业行稳致远增添持久动力。

新常态下,陕西制造业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在技术、创新和品牌上进行全面变革,提高技术附加值、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以创新活力支撑宏观经济的稳定,彻底改变陕西制造业初级加工、低附加值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双赢。

(二)进一步发掘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潜力在传统产业增长迟滞乏力的新常态下,现代产业愈发凸显出其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在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发展既符合人们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精神素质的需求;也符合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换关键时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引领经济发展的需求;更符合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增长和国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双重要求。

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文化体育娱乐业爆发式的增长使其恰逢其时地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一步发掘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潜力,创造有效需求、引导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是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因此助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从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形势下的有效选择之一。

(三)积极助推商务服务业发展当前,积极助推商务服务业发展对于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务服务业具备的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能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是排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新渠道,有着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务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已成为助推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其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是商务服务业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数量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在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按照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和壮大商务服务业单位,使其成为促进陕西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力。

(四)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企业数量在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性分布,以及企业数量增速的差异化影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度不平衡,拖累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

为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陕北、陕南应充分利用好各自的特色资源优势。

第一,陕北经济发展历经大起大落,对初级能源产品的严重依赖,使陕北经济发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痛定思痛,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陕北能源产业脱围解困、再续辉煌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