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朝贡体系
2007级法政学院国际政治1班苏晓楠学号:072001045 中国朝贡体系,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直到19世纪末期开始衰败解体。
这种朝贡体系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中国的朝贡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中国的朝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
中国商周时期的畿服制度
这是朝贡体系的雏形时期,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
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
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已知世界的准则。
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制度基本仅停留在纸面上。
秦以后的册封制度
这是中国朝贡体系的发展成熟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
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他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
即各外国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往往直接封为“某某国王”,如“汉委奴国王”、“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
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按照不同的要求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朝贡制度的最终形成
这是中国朝贡体系的鼎盛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这个时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触的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外,在厚往薄来政策引导下,其他的一些国家对于明朝的朝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贡几乎成为这些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
朝贡体系形成的原因
朝贡体系是中原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
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
“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朝贡体系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即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即宗主国对藩邦国王、王妃、世子进行册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朝贡体系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朝贡体系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朝贡体系的形成和维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体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国国力强大、藩邦弱小,双方国力对比悬殊,藩邦慑于中国武力的强大,而循守贡献礼仪,对宗主国俯首称臣。
因而,中原王朝朝贡体系都是在各朝处于强盛时期确立的。
而且,中原王朝与朝鲜和缅甸的朝贡关系就是直接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
其次,这种体制的存在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王道思想。
中国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王道思想成为宗藩各国的共同统治思想,对周边国家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
藩邦慕化中国的古老文化,诚服于中国文化的德化力量,向天朝朝贡、请求册封、奉天朝正朔,以求得“天宠”。
朝贡体系的衰败
鸦片战争后,亚洲国际政治舞台上存在两种不平等的国际系统结构:一种是西方殖民帝国与殖民地国家构成的殖民体系;一种是清王朝与周边国家构成的朝贡体系。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被纳入殖民体系的范畴。
另一方面,中国仍是朝贡体制下的宗主国,笼罩着“天朝上国”的神光,对各藩邦“施字小之恩”,并力图维持这种古老的封建朝贡体制。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
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可以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晚清朝贡体制的解体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