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选择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依据文本,尤其是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
3. 感受并学习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好!今天能跟咱们班同学一起上一堂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听咱们班主任说咱们班同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那你能不能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在座的老师呢?好!说说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不想听听你们留给老师了怎样的印象:健康快乐,自信阳光,精神饱满,真诚热情,富有思想,才思敏捷,思维活跃,出口成章,个性鲜明…………有待于我们这一节课去发现。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同学们,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相遇很多人,比如你们与老师的偶然相遇,我们会结识许多人,也会阅读很多人,在与这很多人的交往当中,我们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阅历,这个时候呀!我们就得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走到哪里去?这是个哲学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王冕》,阅读《少年王冕》1、掲题,板书:24、少年王冕(注意冕的写法,介绍冒字头),齐读课题。
2、拿出预习单。
看!大家通过预习对元朝名人王冕一定了解了不少,谁来说说?(学生简介王冕)3、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元朝画家、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浙江诸暨枫桥人。
自幼好学,白天放牛,每晚借佛殿长明灯夜读,终成通儒。
诗多描写田园生活,同情人民疾苦,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
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
书法、篆刻皆自成风格,足以名家。
著有《竹斋诗集》。
4.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课件过渡:王冕的这些好品质究竟在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当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王冕几岁到几岁的成长经历?(7岁----18岁),12年的跨度如果写可以写一本书或写一本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828个字写了王冕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呢?每年80个字?课件2.大声朗读课文看作者详写了哪几岁?用笔圈一下。
汇报交流,3.快速浏览课文看10岁,14岁分别写了王冕的什么事?(随机板书:辍学放牛自学画荷)小结:课文主要写了王冕辍学放牛自学画荷两件事,现在课文的主要内容搞清楚了,我们就先来学习“辍学放牛”的部分。
三、重点学习“放牛”语段(2—4节),体会人物语言的言下之意,感受少年王冕的孝顺懂事。
1、让学生推荐好声音读课文2—4小节。
A、一生读第2节。
听了母亲的话,王冕说了些什么?请你继续读。
B、一生读第3节。
⑴(生读完秦家说的话后)王冕放牛的地方叫?哪里有?王冕要去放牛的地方,有清澈的七泖湖,有粗壮的垂杨柳,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⑵(生接着读完了第3节)这里有个细节,母亲“替王冕理理衣服”,你从中看出什么?这不禁让我们想趣了一首诗——(师引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
”这么爱儿子的母亲,却要儿子早出晚归,你的母亲希望你每天早出晚归吗?身为母亲的我可不希望我的儿子每天早出晚归,而是希望他每天晚出早归。
这个母亲岂不是很奇怪?C、一生读第4节。
2、重点揣摩人物语言。
A、2、3、4节,母亲让王冕离开学堂去给秦家人放牛。
这一年王冕多大?10岁是和你们一样大的年龄,是一个如花似梦的年龄,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他本应和你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然而母亲却让他辍学放牛去了。
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来听一听这位母亲的声音,谁再来读母亲的这段话,找找理由。
⑴出示: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
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重读哪些词语才能体现母亲此刻的心情?这里的“耽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耽误?⑵交流理由。
如果不是你父亲死得早,如果不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如果不是母亲我只挣这么一点点钱,我也绝不会让你去给人家放牛的。
母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⑶你觉得母亲说这话时的心情如何?(悲伤痛苦自责愧疚无奈)(4)感情朗读指明读齐读带着一份痛苦一份自责一份愧疚一份无奈,一起再读母亲的话。
B、年仅十岁的王冕能否懂母亲的心?他不仅懂母亲的心,而且还很心疼地对母亲说:谁来读王冕说的话?⑴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
王冕的话很有味道,它就像一杯茶,茶要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芳香,王冕的话也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话中之意。
大声地读读,看你能品出什么?⑵交流“闷得慌”之假话。
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说明爱读书。
再联系以下句子感受王冕的爱读书:②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
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舍不得花”就没有点心,没有点心就会挨饿。
为了买几本旧书,小王冕要饿多少天肚子?宁可挨饿几十天,也要去买书,哪怕只能买几本旧书。
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王冕的话。
看来,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假话,你从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懂事孝顺)⑶交流“闷得慌”之真话。
①我和同学们一样,一开始也觉得王冕说的是假话,但我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又觉得王冕说的也可能就是真话。
请同学们再看看王冕说的话,想一想王冕是不是确实可能说的真话?我提醒大家一下,王冕说去给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快活的原因是什么?②交流可能说的是真话的原因。
重要原因:“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
联系下文句子理解王冕对母亲的孝敬: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对于家里几乎穷得揭不开锅的王冕家,腌鱼腊肉对王冕来说简直就是山珍海味,是多么诱人的美味佳肴啊,但王冕却——总舍不得吃。
什么叫总舍不得?这么孝顺的王冕,他能忍心让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地在学堂里读书吗?次要原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小结:从母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和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从王冕的话中,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少年。
看来,文中人物的语言真的好比一壶茶,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4. 师生分角色朗读就让时光倒流,重回到七百多年前,让这感人的故事再次重演。
四、重点学习“学画”语段(5、6小节),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天资聪慧。
1、就这样少年王冕一边给秦家放牛一边读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五年快乐的时光,你也一定明白了不少道理,说说你明白了什么?课件王冕明白了哪些道理?课件齐读(人穷志不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即使生活再艰苦,美也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2、学习写景的语句。
⑴看图片欣赏美景,看到这些图片你想道哪些词语或诗句?课件文中是怎样描写景色的?用笔画下来。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
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
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指名读,你觉得景色怎么样?⑵作者为什么能够把景色写得这么美?不仅因为颜色美丽,还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你能看出是什么顺序吗?(顺序:从高到低,由远而近,先次后主)⑶正因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得如此美丽。
一起读!(4)背诵:这样的美景不把它背下来多可惜啊!配乐背诵3、雨后的美景不仅吸引了你还吸引了我,更深深地吸引了王冕,(课件)(1)出示:王冕不仅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2)句子转换“天下那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改为陈述句你想道了哪句名言?4、没有画工画画,他决定自己学画。
他画得怎么样?⑴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指名读。
他画得怎么样?画画用了多长时间?你觉得他这三个月会怎样过?(2)填空:王冕学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白天放牛时,(),晚上回到家,();天空刚露出黎明的曙光,(),万家灯火已熄灭的深夜,()……(3)由此可见王冕是一个?师板书:勤奋好学(4)光勤奋好学是不够的,好需要什么?齐读这句话。
五、齐读最后一段三个多月,一百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王冕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王冕可以自立了,自立后的王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齐读自立后的王冕依然是那样的?依然是那样的?六、欣赏诗画,拓展延伸。
1、赏墨梅图,背《墨梅》诗,观王冕印。
课件2、过渡:今天阅读了《少年王冕》,欣赏了他的画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懂事孝顺勤奋好学的王冕,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拿出笔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3、小练笔: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要说?七、作业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你想了解中年王冕、老年王冕的传奇故事吗?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一部,摘抄喜欢的词句。
八、板书:24少年王冕辍学放牛懂事孝顺自学画荷勤奋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