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
【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解析】选C。
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A项中的“也”表句中停顿。
B项中的“也”表疑问。
D项中的“也”表判断。
6.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先描述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然后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陈,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本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C.孟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环环相扣,层层紧逼,用墨不多,用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养生丧死”等事作具体的说明,明白晓畅,易于为人接受。
D.本段多次运用排比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孟子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笔墨酣畅的特点。
【解析】选B。
“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七十岁的人穿绸衣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称王的情况,不曾有过。
(2)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
(45分钟45分)
一、语言应用(19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解析】选A。
B项,“无”同“勿”;C项,“颁”同“斑”;D项,“检”同“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