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二、阅读“不违农时……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字,完成14—19题(35分)12.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3.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4分)()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14.翻译下列各句:(14分)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16.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6分)
17.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
四、文学常识(11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合称为“四书”。
3、()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五,课文默写(14分)
1、(),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
1D2D3C 4C5C6C 7D8C 9A 10C11B12D 13A14①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②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③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④(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⑤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5.(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
16.(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17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1、A(B pèi-bó;C zuàn-zuǎn;D bēi-póu)
2、C(A塞,充满;B直,简直;D唱同“倡”,倡导)
3、D(A时代,建立;B比,对待;C但是,看;D战役)
4、B(A凭,因而;B助词,的;C比,在;D因为,写)
5、C(A判断句;B省略句,定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D一般陈述句)6.D 7.D 8.D9、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⑵、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⑷、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⑸、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⑹、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⑼、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⑽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二、7、(1)浮,动(2)明明是自己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动荡。
一“浮”一“动”,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三、(一)8、(1)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2)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9、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同永垂不朽。
(注意“则、斯、直、惊、泣、并”这几个字的意思)
10、C(无比喻)
(二)11、(1)索求(2)指北洋军阀(3)(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4)勉励(5)空、白白地(6)确实、实在
12、(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定语后置句(3)判断句
13、(1)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2)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广大,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耻啊!
(3)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掉死去的先烈,并且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14、(1)第一层,开头第一句,略述邹君求序的事。
(2)第二层:第二句,较详尽地写了在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3)第三层:第三句,正反说理,先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再从后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
(4)第四层:第四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四、14、C(至,极)15、A(A空、白白地;B完,全、终;C正确、对,这;D信,写)
16、D(A凭,因为;B就是,即使;C跟、和,替;D希望)
17、B(所以:用来……的)18、A(①③⑤抒发“吾至爱汝”的感情)
19、C(“三件”改为“一件”)
20、(1)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2)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