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考察报告

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考察报告

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考察报告。

基础果园园艺评价网室采穗圃高接评价苗圃网室采穗圃苗圃(限用3年)*检疫部门在瓦伦西亚农业研究所建有检疫用温室和网室,引进材料都要保存于检疫用温室和网室中进行病毒病鉴定、脱毒和隔离观察,确系无病后方可进入到无病毒母本库中。


3、西班牙柑桔品种改良计划示意图
(四)品种更新速度快,通过品种搭配和果实挂树贮藏,全年都有鲜果供应市场。

由于品种选育的力度大,新品种(品系)层出不穷,品种更新的速度很快。

西班牙的果园绝大部分是无病毒果园,因此品种更新大都通过高接换种的方式进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10多年间,西班牙对其主栽的柑橘品种进行了全面更新,原来的老系克里曼丁仅作为育种资源保存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早熟或晚熟、无核、味浓、色艳、大果型、高品质的克里曼丁新品系,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晚熟橘类、甜橙、柠檬和葡萄柚,通过品种搭配和果实挂树贮藏,鲜果采摘时间可从当年9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5月份,6、
7、8三个月气温较高,则辅以冷藏,以贮藏后的果实供应市场,这样全年都有鲜果上市(图
4)。

果实采收时不是整个园子一下子采光,而是根据市场需要和不同成熟度分批采摘(一般每株树每年采果二次,相隔一个月),以保证果实品质,并延长供应期。

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图
4、西班牙意大利柑橘果实供应期
(五)建园标准和果园管理水平高,重视幼树整形,树体的一致性好、单产高。

西班牙、意大利都非常重视建园基础工作,柑橘大都选择在平地或缓坡地种植。

果园规划的标准高,橘区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园田化。

园内修砌作业道,很多果园用水泥构筑园内道路和护坡。

灌溉普遍采用滴灌或树下喷灌,自动化程度高。

肥料一般配成液态,结合灌溉施入果园。

普通橘农一般都拥有农用车、耕作机、铲车等省力工具,机械化程度高。

坡地橘园很少建梯,大多自上而下坡线种植,行间生草栽培,防止水土流失。

橘园以稀植为主,很少密植,尽管栽植方式有异,甚至有宽窄行栽植的,但单位面积栽植密度基本相同,每亩约40~50株。

橘树都是独立的树体,枝叶不相接,通风透光,行间能通行农用车和耕作机械。

重视幼树整形,修剪变得简单。

苗木在苗圃内即已形成三主枝树冠骨架,大苗定植,树体的一致性很好,单产高,大面积产量每亩一般都在20**kg以上。

树冠形成前很少修剪,结果后也仅修剪徒长枝、直立枝和采果后的拖地枝。

盛果期后进行回缩修剪。

(六)产业链条完整,鲜果上市前都经过采后商品化处理,专业化分工明确。

果实采收后不直接进入市场,而是由柑橘销售公司委托专门的分级包装厂按大小、色泽进行分级等商品化处理,装入印有自己专用条码的果品箱后再行贮运、销售。

市场上根本看不到未经处理的统装果或处理后的等外果,不宜鲜销的等外果都进入加工厂加工。

果农(生产者)一般不参与销售,果实采收前由专门的销售公司全园买下,派人分批采收。

加工厂进行来料加工,一般也不参与销售。

果农、包装厂、销售商各自独立,其组织结构看似松散,但分工明确,相互依存,配合默契,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启示与建议与西班牙、意大利柑橘业相比较,我国柑橘虽然面积大、总量多,但整体科技水平和效益相差悬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班牙、意大利柑橘科研十分强劲,特别是在新品种选育(包括砧木)和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而我国的柑橘科研特别是柑橘育种在最近10多年来呈整体萎缩,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要靠从国外引进,长此以往,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是西班牙、意大利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健全,特别是西班牙重视防病治虫,100%地实现了柑橘种苗的无病毒化,而我国的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木仅能满足生产需要的2%,苗木乱繁乱调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制约着柑橘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西班牙、意大利柑橘建园标准高,布局合理,产区集中,分工明确。

其栽植方式、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产量控制等各项措施都相当规范和到位,而我国的柑橘园零星分散,品种混栽现象普遍,大多数果园的栽培管理粗放,造成品质的一致性差,单产低。

四是西班牙、意大利柑橘实行完熟栽培,分批采摘,既保证果实品质,又延长供应期。

通过品种搭配和挂树贮藏,全年都有鲜果上市。

果实采收后全部实行商品化处理,产品附加值高,而我国柑橘的成熟期和采收期集中,产品供应期短,且大多数果实在采收后即以统装货上市,商品外观质量差,附加值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我国柑橘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体制,增加投入,加强柑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当前,世界柑橘科学发展很快。

柑橘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科学研究作后盾,为此,必须切实加强我国的柑橘科研工作。

首先,应当改革现行柑橘科研体制,对己有的科技成果、条件、人才及资源进行优化配
置。

建议通过国家柑橘品种改良(育种)中心、分中心建设,重点在人才、仪器设备、科研条件上给以装备,形成国家计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工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其次,加强科研机构内部调整,包括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的转变、研究任务方面的调整等。

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

第三,设立专项科研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广纳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

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使柑橘科研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加快柑橘优势产业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柑橘的区域布局不合理,没有发挥生态和品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果园零星分散,规模较小;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促进柑橘优势区域的形成。

今年以来,农业部提出建设柑橘优势产业带的构想,并制定出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这是全面提高我国柑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之举,也是一项强国富民的民心工程,建议尽快组织实施。

3、建立健全国家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尽快制定和发布我国的果树无病毒苗木管理办法及技术规程。

一是建议依托有关科研单位,在建立国家级柑橘品种资源圃和国家柑橘苗木脱毒中心的基础上,按柑橘的生态区域建立具有隶属关系的分中心或突出某一类品种的资源圃,负责各自区域或某一类品种的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监督并实施本地区的无病毒柑橘苗木的保存、认定、繁育工作。

建立健全国家级及区域性的品种资源圃和脱毒中心,国家在基本建设资金上予以扶持,地方财政将其正常的活动经费列入专户保证,以维持这些单位研究项目的持续性。

各主产区可根据情况建立地方母本园,省(县)级
无病毒苗圃。

扶持柑橘专业大户,建立农民自己的新品种示范园。

二是要根据种子法制订“果树苗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果树无病毒苗木管理办法”,以及各类苗木的质量标准和育苗技术规范,从而严格规范水果尤其是柑橘种苗的生产、运输和检疫,确保柑橘业健康发展。

4、加强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升果实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柑橘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采后商品化处理包括从预冷、贮藏、洗果、分级、涂蜡、包装到冷藏运输,今后必须大力加强这项建设。

建议通过国家政策和项目扶持,引进、研制先进的采后处理、贮运设备进行示范推广,以带动我国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的提高。

5、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扩大我国柑橘鲜果及加工品对外出口。

二战后西班牙逐步成为当代全球最大的柑橘鲜果出口国,其原因在于:
他们充分利用了欧共体的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协议的达成等三次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扩大柑橘鲜果及橘瓣罐头的出口。

我国的柑橘鲜果与欧美国家在品种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可发挥其竞争优势,将柑橘鲜果打入欧美市场及其它周边市场。

要让外国消费者了解我国柑橘产品,加强市场调研和国际促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提高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欧盟、北美市场,努力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大力拓展边境贸易。

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柑橘罐头生产,把中国建成世界
最大的出口柑橘罐头生产基地。

赴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技术考察团杨志维方向东董金和李永芳李莉周常勇彭抒昂祁春节丁伟平熊伟二OO二年十一月八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