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8、关于获取知识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
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不过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动智力才能的发展。
教师理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使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个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个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个点并不那么简单。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实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
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个课的教材。
理应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切都能够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
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
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
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个切都是怎样实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个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个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
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
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
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个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
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
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仅仅在旁听。
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实行思考,实行紧张的脑力活动。
所以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但这个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
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
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
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能够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使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所以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常会说:“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理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识记(记熟)理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你理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实行识记。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 (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实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实行。
譬如学生要学会俄语中硬音符号的正写规则。
教师就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分解包含硬音符号的词,解释这些词的写法,引导他们识记和自觉地使用这个规则。
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个规则。
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
这个真理能使用到很多词上,这就是规则。
这个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
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使用于实践的水平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
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很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实行思考(特别是在四、五年级),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
那些没有思考过充足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实行思考,先不实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根据我所看到的无数事实和儿童的遭遇,得到这么一条信念:很多学生在算术上(以后又在代数上)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脑力劳动中很多难以捉摸的缺点所造成的结果。
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
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理应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
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但在此。
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
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动数学才能的发展。
大家知道,很多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
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
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pa3-和pac-、6е3-和бес的正写规则。
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很多错误。
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使用相关规则的练习。
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
这种作业似乎理应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样的错字:“разч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гся”。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使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理解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很多错误。
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准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所以,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的问题。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能够成立的。
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使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
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很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
经验证明,很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
首先就是,这个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能够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
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理应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
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使用知识的因素。
这里也理应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工作。
理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
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
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