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
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
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
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
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
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
天觉留渠府中过夏。
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
或闻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往,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不淹留下也。
庭坚叩头。
2送四十九姪诗帖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
故宫博物院藏。
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
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
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释文:诗送四十九侄。
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
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
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
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3花气熏人帖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
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
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4廉颇蔺相如列传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
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
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
卷内钤有“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还有项元汴跋。
《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均有著录。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
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5松风阁诗帖释文: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
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
斧斤所赦令参天。
风鸣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
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
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暉為我妍。
野僧。
早。
旱饥不能饘。
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
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臺惊涛可昼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
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
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
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
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
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
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6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纸本,纵,横213.8厘米。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
字道玄。
世称庞居士、庞翁。
湖南衡阳人。
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
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
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
涪翁題。
7赠张大同书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书,纸本,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书,552.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艾略特藏。
宋哲宗绍圣四年,新党得势,东坡贬岭南,黄也因修《神宗实录》落“不实”之罪,被贬黔南。
此时黄庭坚体衰多病,“心腹中蓠芥,如怀瓦石”,精神上也很压抑,此卷是黄庭坚应外甥张大同索书而写下的。
黄庭坚擅行、草二体,书法结字中宫收紧,而四面呈放射状,笔画长枪大戟,筋脉舒展,锋芒外露,骨力特健,这是他得力于“瘗鹤铭”的结果。
黄庭坚的这种书法风格后被明代的沈周和文徵明继承。
8王长者墓志铭稿王长者墓志铭稿,纸本,书约于元祐元年(1086),*78.5l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9诸上座草书卷《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纸本,草书。
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33*729.5厘米。
署款:“山谷老人书”。
“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
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诸上座爲复只要弄唇嘴,爲复别有所图,恐伊执着,且执着甚麽,爲复执着理,执着事,执着色,执着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执,若是事,事且作麽生执,着色,着空亦然,山僧所以寻尝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尝垂手,诸上座时尝接手(以下点去十六字),十方诸佛诸善知识垂手处合委悉也,甚麽处是诸上座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莫未会得,莫道揔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着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山僧在衆见此多矣,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恁麽会好,别无亲于亲处也,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底心,僧云,争奈学人不见,向伊道,汝若不见,不生不灭底也不是,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
衆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甚解,何处是伊解处。
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莫是爲伊不会问,却反射伊麽,决定非此道理,慎莫错会,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即会得诸圣揔持门,且作麽生会,若会得一音演说,不会得随类各解,恁麽道莫是有过无过,说麽莫错会好,既不恁麽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有个下落,始得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会取。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
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10行书华严经疏卷行书华严经疏卷,花绫,×115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华严疏卷》是黄庭坚写给化缘僧人换取银两的。
整卷运笔沉凝浑厚,笔势遒健,刚健中含妍媚。
颇得颜真卿的遗韵,是他盛年时行草书代表作。
此卷曾经明韩世能、清汪日章收藏,钤有“古心堂”、“雷氏裕之”、“钱唐汪曰丞迟云氏图书记”等印记。
《真迹日录》、《壮陶阁书画录》等著录。
嘉庆七年李廷敬刻入《平远山房法帖》,《海山仙馆藏真》、《宋四大家墨宝》也有收录。
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释文: *門抽顧頌,衲僧眼皮重。
眼皮七八量,雷車打不動。
打不動,抽顧頌,時念彌陀三五聲,追薦東村李鬍子生天,西山裏孟八郎強健,福田院裏貧兒叫喚,乞我一文大光錢。
巽上人為華嚴作佛事,又持此軸來乞作小疏,予以為鷺鷥股上不勝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緣事者與之。
魯直題。
11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纸本,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此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
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