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体温调节》名师教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体温调节》名师教案

《体温调节》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我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其简洁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最终建立以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体温调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

必修1中《酶》、《细胞呼吸》和前面一节《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

本节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以及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耳温枪直接测量学生运动前后的体温,一方面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体温,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2、基于生物学事实,运用归纳总结、构建模型的方法,学生讨论后及时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3、针对提出的问题,小组间通过交流讨论进行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体现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4、尝试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构建体温调节的知识框架。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确立依据:本节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必修三中已经学习了稳态的知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温调节,通过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

实验探究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突破方法:利用已学知识,反射弧的结构,逐层分解,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四、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课本,总结基本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和讲授等方法。

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人的体温内环境
二、体温恒定的意义
三、体温调节产热散热
七、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机体热量散失的方式()
A.辐射散热
B.寒颤
C.传导散热
D.水分的蒸发
2.下列对体温恒定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产热量不变
B.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不变
C.散热量不变
D.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的调节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
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在狭小范围内波动
C.发烧时厌食是因为体温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D.甲状腺激素是唯一能促进机体产热的途径
4.把左右手分别插入60℃和1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只手同时插入40℃的水中,这时左右手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的分别是()
A.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C.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5.“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A.秋冻身体健康
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6.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7.关于寒冷时体温稳定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
B.寒冷时经过皮肤散失的热量少于高温环境
C.皮肤散失的热量都是对生命活动没有意义的热
D.寒冷时,代谢增强与多种激素有关
8.关于产热和散热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一种
B.和产热有关的激素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C.产热与激素有关而与神经无关
D.产热和散热都与激素有关
二、非选择题
9.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

现给定四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将四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作任何处理。

(2)乙鼠。

(3)丙鼠。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四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结果预期:。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1、学生活动丰富,大家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

但是课前预习不到位,对于新旧知识整合能力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准备一份课前预习的学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

2、课程的重点处理到位,通过学生讨论,自己总结出体温调节的知识框架图,便于理解和记忆。

课程的难点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也有所突破,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并解释生活中出现一些现象的原因。

3、教学节奏把握较好,刚开始利用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体温,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后面构建知识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够快速完成知识点的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