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10分钟)
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
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
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
1. PPT
2. 温度计
3. 冷水和热水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2.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在下节课中分享。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科普活动,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验
观察和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