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本项目为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涵盖东部新区15个街道(镇)的20户以上的140处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街道(镇)农村污水治理概况本分册为石板凳镇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收集管网部分,厂站部分详见单独分册。
本次设计污水管道主要沿村道平行布管,其中污水管道为重力自流。
本分册图纸一共包含5处污水处理点位,其中1处采用铺设管道的方式解决污水排放问题,1处采取污水转运,3处采用单独建站的方式处理现状污水。
具体情况如卜.表所1)初设批复本工程涉及14()处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其中采用接管治理28处,采用“集水池+污水转运”方式治理60处,采用独立集中处理52处。
由于初设审查后,东部新区“三区三线”调整,部分点位无法设置污水处理站。
故根据业主会议讨论,并报送应急局,最终确定接管治理28处,采用“集水池+污水转运''方式治理72处,采用独立集中处理40处,详见各个街道(镇)2)进一步落实厂站及管线用地合规性执行情况:根据意见对厂站、管线用地进行规划核实,并结合最新“三区一线”优化方案。
3)新建污水站不应占用道路排水边沟执行情况:确保新建厂站不占用排水边沟,必要处设置过水管涵。
4执行施工图审查情况1)化粪池标准图设计采用03S702,建议采用新的替代版本22S702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采用最新版本图集22S702:2)设计说明污水管道管材为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与图纸中部分管材不一致,应复核统一:执行情况:对管材进行复核调整;3)应按GB55027.2023第2.2.18条要求补充管道附属贮水构筑物满水试验要求:执行情况:补充管道附属贮水构筑物满水试验要求:二、设计标准及设计依据1设计参数污水重力自流管道按非满流设计,污水量计算依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⑷2023和本居民点服务户数和人口数量设计确定,农村居民日平均生活用水定额为1301∕(人d),污水综合排放系数按0.85设计。
2.本项目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 .主要设计规范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份》(2013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3)6)《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a2023)7)《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1-2023)8)《建筑与市政工程抗族通用规范》(GB55002-2023)9)《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OO3-2O21)10)《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3)1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1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3)13)《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19472.2-2017)1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k2002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7)《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X)818)《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T/CECS10011-2019)19)《排水用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双壁波纹管道安装图集》(川2023S152-TJ)20)《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道工程技术规范》(TCECS635-2019)2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2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23)《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24)《塑料排水检查并应用技术规程》(CJJ-T209-2013)25)《泵站设计标准》(GB50265-2023)4 .主要设计依据1)本工程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地形图、管探资料、地勘资料:3)《成都东部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3—2025年)》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年05月:4)《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窕院有限公司,2023年11月;5)《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成都市市政工程设”一研究院布∙限公司,2023年8月;6)《成都东部新区应急安全管理局关于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成东应急发(2023)号,2023年10月。
7)其他相关设计资料。
三、工程重点说明1 .本工程拟将集中居住区现状化粪池引流至新建污水处理站(或污水转运池),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有未收集污水的住户应设置d1OOUPVC接户管使厕所污水流入接户井,接户井与污水管网设置d200管径污水管相接,接户井做法与污水检查井一致:雨水不得排入污水收集管网。
2 .由于本工程现状村间道路过沟,为村民自建的便函,统•采用d500钢筋碎圆管涵恢复,填土高度0∙2~0.5m,施工开挖造成的排水沏渠破坏按原拆原建修复,根据调查情况暂统一为40*40cmM7.5浆砌片石排水沟。
3 .因施工开挖破坏的碎路面修复详见大样图:路面修更宽度按实际开挖宽度+每侧外扩0∙25m进行修熨,详见大样图。
四、管道、基础、构筑物1 .沟槽开挖及回填(1)沟槽边坡的坡度应根据地勘报告推荐值,并结合基坑开挖后的土质情况确定,按《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68-2008)基坑开挖沏槽边坡要求进行放坡。
基坑回填土必须在污水管道的地下部分全部施工完成后(包括紧邻的外部安装工程)并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
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
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
(2)设置有桩基础的构(建)筑物以及管道,道路范围内的填土,要求其压实系数为o.90基础基坑开挖后应注意基坑排水,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并注意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和地基土不被扰动。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对于出露基岩应及时封闭,并对边坡和排水沟进行维护,以防塌方。
(3)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IoOkPa,满地基承载力满足IookPa时,基底铺设一层厚度为IOOmm中粗砂基础层即可。
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
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本项目开挖的中风化、强风化砂质泥岩或中粗砂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决定。
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1)管道基础为淤泥、鱼塘不良地基时,应予以全部清除并采用本项目开挖的中风化、强风化砂质泥岩或中粗砂换填加强,后铺设管道垫层;2)管道基础为杂填上、素填1二、膨胀性粘土、承载力建议值不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粘土时,应清除40Cm并换填中粗砂;3)管道基础为泥岩层时,超挖IoCm后用连砂石找平。
沟槽位于水田内应每隔30m设置IX1m集水沟。
(4)预留支管接口:为便于用户接入,距干管检查井较远的每户设管径d1θθupvc管接入出户井,距干管检查井较近的采用d1θθupvc管直接接入干管检查井,upvc管壁厚3mm,承插连接。
出户井接入干管检查井管径为d200,以i22%坡向干管检查井。
预留支管位置详见平面图。
预留支管下游接入干管检查井,上游管道末端以MU1O砖及水泥砂浆砌筑封堵待用。
预留支管接入干管检查井的标高应满足与下游管道管顶平接。
预留支管走向应为便于用户接入侧,位置及走向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5)管道覆土按不低于0.7m控制。
位于农田下方的管道覆土不足0.7m时应做堆土处理:位于道路下方覆土不足0∙7m时设置d500钢筋险管道作为套管。
(6)其它未尽说明之处详见给水排水标准图集O4S52(M3~18页总说明。
2 .管材、基础与接口(1)排水管道选用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MPVE管),采用承插式密封圈连接,具体敷设位置详见平面布置图。
(2)塑料管所采用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遵循标准如下:《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17CECS1OOI1-2019),管材环刚度2SN10。
(3)本项目涉及污水泵站出水管道采用DNIOOPE管,管材为PE100,热熔连接。
(4)管道基础应采用中、粗砂铺垫的人工土弧基础,排水管道的安装参照《排水用聚乙烯-聚氨乙烯共混双壁波纹管道安装图集》(川2023S152-TJ)执行,并满足《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道工程技术规范》(TCECS635∙2019)的要求。
(5)管道采用1200砂石基础。
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IOOkpa.3 .构筑物(1)本工程中的重力污水检查井均选用原则:非车行道下选用塑料污水检查井,车行道下选用钢筋混凝I:污水检查井。
塑料检查井应满足《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做法详见《塑料排水检查井图集16S524》,塑料井直径为700mm。
检查井盖采用B125型球墨铸铁井盖。
混凝土检杳井采用《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直井》.检查井直径为IooOmm检查井外国的回填方法及回填材料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O268-2OO8)及相关要求。
(2)检查井位置以不截断整节管原则可做适当调整(路口,及预留地块支线井除外),调整最大长度为单节管长度。
(3)检查井井面设计高程要求:位于车行道(机动车道及慢车道)的检查井井面与设计地面标高一致;检查井设计井顶标高如与实际路面不符时,应以实际路面为准,并做到与路面严格平接。
位于农田的检查井盖应高于田填0.3m,井口周围以0.02的坡度向外做好护坡,且井盖基座固定做法参照14S50I-I中第25页做法。
(4)检查井井盖均采用Φ700球墨铸铁五防井盖,并配有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罪,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N1Oo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
井盖表面应带有明显的污水标志。
当检查并设置在车行道等场所时,D4(X)型井盖:设置在人行道、绿地等场所时,选用BI25型井盖。
所有井盖的技术要求均应按《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相关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