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3《桂花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桂花雨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桂花雨》这篇课文,让学生掌握生字词、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等能力。
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一、字词教学1.研究生字词:箩、杭、懂、兰、箩、糕、饼、浸、缠、捡、婆、茶。
2.注意发音和书写技巧,如“缠”是翘舌音,读“chá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3.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二、阅读理解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3.研究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4.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表达运用1.学生仿照“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的句式,练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
2.课文全部学完后,让学生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3.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加深对课文中思乡之情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在字词、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等方面得到提高,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家乡的美好和思乡之情。
2.多媒体课件本课程将会在2个课时内完成。
第1课时:课程目标:1.学生将会认识2个新的汉字,能够书写10个汉字,理解由这些汉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桂花雨”的含义,品读“桂花雨”的香气。
一、导入课文。
1.以“雨”这个词为引导,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雨,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不同的雨。
2.引出本课程的主题:“桂花雨”,并让学生一起读出完整的课程主题。
3.提出问题:学生们在读完主题之后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预设以下问题:1)为什么叫“桂花雨”?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3)为什么课文以《桂花雨》为题?4.通过学生熟悉的雨来引出新的课程,让学生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1)准确读出每个汉字的发音。
2)读通整个句子,对于长句或难读的句子需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确保学生准确读出每个汉字的发音。
重点指导“浸”“缠”的读音。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确保学生准确地读出每个汉字并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4.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让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扫除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桂花雨”。
1)解释“桂花雨”的含义: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并指导学生读出感叹号,体会出作者对“桂花雨”的赞叹。
3)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接着,集体汇报,每个学生都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桂花雨的感受,例如“香喷喷”、“快乐无比”、“难忘”、“充满思念”。
在品读“桂花雨”中的“香”这一段,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为肯定句,并解释“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
老师可以通过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感受到桂花香气的无处不在。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桂花香气的理解。
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段话“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XXX,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挑”和“捡”的区别,并让他们感受到桂花香气的持久和广泛。
最后,让学生一起读出桂花的浓香。
最后,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段话“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桂花雨的情景,并让他们大声喊出自己的感受。
看着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一起大声喊出自己的感受。
这场桂花雨是一场快乐无比的雨,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词句中感受到。
作者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表达出难以言表的快乐。
小时候,作者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了。
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作者很开心。
我们也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感受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老师:看,桂花纷纷落在你的头上了,你有什么感觉?再看,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让我们读出“我”内心的快乐。
5)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汇?(生说,师出示课件)比如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笑逐颜开、心花怒放等。
2.品味“桂花雨”中的“思念”。
1)这场“桂花雨”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画、想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
(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想象你自己在说话。
如果我说:“这里的水真甜啊!”母亲会说:“你在这里喝的水比不上我们家乡的水。
”如果我说:“这里的橘子真甜啊!”母亲会说:“这里的橘子再甜,也比不上我们家乡的橘子。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这里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会说:“你还是想念家乡吧。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板书:思念故乡)请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
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精妙之处。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2.课件出示,介绍作者XXX及其配乐。
作者写这篇散文时已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自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家乡,这就是桂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3.老师播放配乐,朗诵《乡愁》。
4.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XXX著花未?——唐·王维《杂诗》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想起故乡。
——XXX的《静夜思》3.少年离家,老年回乡,乡音依旧,但鬓发已斑。
——XXX的《回乡偶书》4.今晚的露水白白的,月亮明亮的像故乡一样。
——XXX 的《月夜忆舍弟》5.推荐阅读。
花儿散发着故乡的香气,月亮照耀着故乡的家园,亲人们是故乡的牵挂。
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例如XXX的《城南旧事》,XXX的《故乡》,XXX的散文集《桂花雨》。
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这些书籍,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6.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有趣故事。
通过扩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按照“香、乐、思念”的线索,抓住文本,体会故事中香气、乐趣、思念的滋味,最终领悟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创设情境引导阅读、联系上下文导读等,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语言表达方面,及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投入、充分表达,读得到位。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研究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仿照“摇花乐”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及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