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1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1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16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进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3)作用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进行,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①初期奉行非集团、的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把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示构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

(2)苏联解体①原因: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苏联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1)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

(2)表现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②欧洲:1993年,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特别提示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1)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作出了贡献。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考点一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1)两个中间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

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

(2)“三个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至此,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针对练1(2018·湖北高三联考,25)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该国际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B.不结盟运动C.阿拉伯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2)影响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表现为: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考点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与“一超多强”(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

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的现状,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一超多强示意图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1)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

(2)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3)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针对练2(2018·武汉高三模拟,24)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

这一认识说明()A.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B.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D.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唯物史观——经济多极化推动政治多极化两极格局瓦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力量结构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亦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

在此基础上,世界形成多个政治力量中心,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可见,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

材料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

”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此即“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要求:根据材料,概括“舒曼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材料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发现问题:材料作者认为新的国际关系不同于旧的国际秩序,具有多个权力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思考:如何理解“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材料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并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卫报》(2006年5月25日)要求:分析材料,论证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2018·课标全国Ⅰ,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2.(2017·课标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3.(2015·课标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1.(2019·赣州适应性考试,35)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