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导学提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方面的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个性及个性特征;需要及需要层次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个性:来自拉丁语Persona,英文Personality。

最初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是指演员本身,意思是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个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称人格,日本称为性格,我国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人群就没有个性。

如狼孩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而且个性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一)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既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那种在生活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特征。

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常循规蹈矩,做事稳重,但偶尔也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

谨慎是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是否之。

如果某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常表现出丢三落四,那么说这个人具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特征。

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社会、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重大挫折等,也会使个性特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婚姻一再受到挫折,也许会变得沉默寡言。

(二)独特性和共同性个性包括了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和个性。

不仅一般人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其心理面貌也可能完全不同。

电影《替罪羔羊》姐妹是双胞胎,姐大学毕业,高雅有修养,妹心狠手辣,抢姐的男朋友,勾引心理咨询师,谋杀姐。

然而个性也包含着一类人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即个性的共同性。

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的经济生活条件等,决定着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质、阶层和群体特质。

这些民族性、阶层性、集团性就构成了个性中的共同性。

美国:开朗豪放,喜社交,善应变,富冒险,追求刺激,情感外露,自信中国:克制稳重,和为贵,知足常乐,恪守中庸,情感内抑。

(三)自然性和社会性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环境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形成起来的,也就是说个性首先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人们与身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乃是个性赖于形成的物质基础。

但是,人的个性并非单纯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质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个性具有自然性外,还具有社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个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需要一、什么是需要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例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与继发性(习得住)需要或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或物质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等等。

其实,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

心理性需要是相对物质性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性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为了满足知识的需要,就要有书籍、工具等。

人的物质性需要也往往要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满足穿衣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及社会意义方面的要求。

满足社会性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物质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

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

下面,我们仅就生物性——社会性这个维度对人的需要作一简要的考察。

(一)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系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

(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

社会的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劳动需要。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

人类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需要也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要。

它表现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如果暂时丧失了劳动机会,就感到不安和难受。

在我们的社会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劳动使人们获得幸福、欢乐和光荣。

2.交往需要。

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

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

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作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沙赫特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

房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此外别无他物。

进餐由人送至门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的人伸手就可拿进食物。

一个人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完全隔绝。

有五名大学生应征参加实验。

其中一人只呆了二十分钟就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呆了两天;最长的呆了八天。

这个研究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人们对孤立的容忍力中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交往还可以使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更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强观点与态度的一致性,有助于全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助于创造一个美好的、和平、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3.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

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

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

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于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个人往往接受中等风险,而不愿在极大成功和彻底失败的两极中进行赌博。

这已为不少研究所证明。

因为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续成功,而不愿以一次的彻底失败来破坏他的记录。

二、需要特点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起伏性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

(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一是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

例如,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这样他们才感到最大的快乐。

但是,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