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的规律性的三种表现: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

其次,外接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和外界现实影响分不开,个性心里的产生也不例外。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1.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2.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

3.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为个性下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

2.总和式定义。

3.整体的定义。

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

5.操作性的定义。

6.综合机能的定义。

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定义的趋向:1.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

2.人的经验的组织。

3.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

给个性下定义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

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

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

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地基和高级之分,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个性的特别性和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影响可以归纳人两种情况(1).即时性的社会影响。

(2).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是在他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1.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3.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个性狭义的结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广义的结构:个性结构就是研究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考虑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技能主义倾向。

广义的个性结构: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它是受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心理状态在个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1.它作为心理活动的效应和背景而存在。

2.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的直接状态,离开心理状态就找不到任何个性心理特征的存在。

3.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一时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抑制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说要点:把意识层分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1.主题生来就有的。

2.被压抑的记忆、动机、态度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冲动有关的习惯的欲望。

由于这种冲动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而被排挤在意识阈之下。

但他并没有死亡,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支配着人的活动。

弗洛伊德分割性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部分。

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操作。

自我:自我是在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发展起来的。

从其本原来说,属于本我的一部分,但它是独立地组织化了的东西。

超我:是通过父母教养把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

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他认为个性是由许多交织起来的层次构成的,并用图解表示各个层次的位置及其功能。

边缘领域属于人的个性结构的内部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疆界地带1.认识环境变化的具有情报机能的知觉系统。

2.同过体态活动做,把人的内部领域状态传出到外部,借以影响环境的运动系统。

内部领域在边缘领域的内侧。

内部领域又分为中心阶层和边缘阶层。

,其功能各异。

内部领域的边缘层和运动区较接近,故他们较易发生联系,在和边缘阶层相关联系事件,表现的机会较多。

由于中心阶层的组织较复杂,它又和运动区不直接接触,因此,发生在中心层的事件不易表示。

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次理论:把人格划分为下部构造层和上部构造层,并认为下部构造层向上部构造层发展,当上部层发展之后,它又反过来控制下部层。

1.生命层。

2.植物层。

3.情绪层.4.人格层。

5.自我层。

建构,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

建构有三个特点:1.凯利以“人即科学家”的命题来说明。

他反对把人看成受环境机械决定,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主权的,能认识世界并能解释世界。

2.他认为建构形成之后,可以使人越过经验去了解事件的意义。

3.在谈到建构有用性验证标准时,则把它定性为经验。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和联系:在许多场合动机和目的是一致的。

人对某种需要的事物的反应,就其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来说,它构成动机,就其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则可以把它称作目的。

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又不完全相同。

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

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与目的的不同的行动中。

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由它引起核推动者活动。

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

诱因有明显的激发行动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和诱因是动机的两种基本因素: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

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够满足个体需要外在事物,即诱因条件。

有了诱因条件人才能为满足愿望去采取行动,愿望才表现为活动动机,去推动行动达到目标。

外加动机: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

内在动机:指人的行动出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

需要与焦虑的关系: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下,会使人产生焦虑,由于焦虑,可以产生和增加交往的倾向。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挫折: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兴趣: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之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情绪性特点.3.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嗜好:是由于刺激物长期或反复对人的机体作用,造成机体精神上或躯体机能的某些改变,从而产生对这种刺激习惯性的依赖。

兴趣的培养: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

3.制定一个能获得的目标。

4.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信念: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的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信念在人的个性积极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信念能使人迸经过努力而发出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

世界观: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的心理结构包括;知识、观点和信念。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使个性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

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和生活道路;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最后,世界观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2.系统性和一贯性。

3.概括性和具体性。

4.与行为的一致性个体世界观的形成:1.要学习各种知识。

2.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和可塑性。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哥哥方面的意识。

特点: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3.自我意识具有同一性。

标志着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儿童出生后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始阶段。

他们已经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过只是对自己躯体的认识。

奥尔波特把这个阶段称作胜利自我阶段。

从三岁到青春期开始,这个阶段也称为社会自我时期。

从十四岁到成年。

心理自我时期。

自我意识的调控:自我意识有多种成分的自我调节系统,调控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它是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

其中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察觉,并对所观察的情况做初步分析归纳。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功能: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

2.引起和维持行动。

3.制止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

一般包括四个环节。

1.主体意识到社会要求,并力求是自己的行动符合其准则。

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

2.从知识库中检索与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以及自己主观世界有关知识,同时正确的评价字集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

3.制定能够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

4.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四、自尊,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

塑造自尊的建议:1.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2.认真的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多动脑筋,勇于思考。

3.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标。

4.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夸张,也不能贬低。

5.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6.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

五、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正确,并有力量实施行为目标。

六、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中,认真地、有意识地公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