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2004一、简答题(共90分,5小题,每小题18分)1、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特殊的话语生产?2、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3、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
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物件。
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请用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互动关系。
4、清代批评家王夫之说:“夫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初不相离。
唯意所适。
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简述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和评价。
5、传说有一个画家画花,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甚至连蜜蜂都把它当真花去采。
你认为这幅画是否画得很出色?为什么?二、论述题(共60分,3小题,任选2题作答,每小题30分)1、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2、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正处于大规模的交汇、碰撞与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文学如何应对这一潮流,请谈谈你的看法。
3、举例说明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文学理论2005一、简答题:(共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1.文学创作如何处理雅与俗的关系?2.鲁迅在《怎么写》(1927)中认为,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的。
你如何理解?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请说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意义。
4.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说:“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
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
作家绝不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
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
”简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论述题:(共90分,3小题,每小题30分)1.论述语言形式在文学创造中的重要性。
2.请说出四位著名文学理论家的姓名、代表作名称(书名或论文题目)及主要观点(要求中国古近代、现当代,外国古近代、现当代各一位)。
3.作品分析,解读卞之琳的《断章》。
文学理论2006一、简答题:(共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1、马克思很重视材料在艺术中的作用,他说:“一种特殊的产品”(商品)(物质)必须成为当作每一种交换价值的属性而存在的货币的主体。
体现这种象征的主体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被体现者的条件———概念规定,一定的关系——中包含着对体现者的要求。
因此,对于作为货币关系的主体,即货币关系的化身的贵金属的研究,决不是象蒲鲁东所认为的那样超了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就象颜色和大理石的物理性质没有超出绘画和雕刻的范围一样。
”请联系此话谈你的见解。
2、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诗歌应该有“滋味”,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要“文已尽而意有意”,认为这才是“诗之至也”。
请对此说加以评述。
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金圣叹评《水浒传》时说:“另一部书,看过一启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请你分析小说中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4、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小说中有一段描写:“田野里有一些凶狠的动物,有雄有雌,散布在田野中,黑色的,青灰色的,暴晒在烈日下,紧帖在土地上,顽强地、固执地挖掘着,翻刨着。
他们能发出一种清晰的声音,直立时并可现出一副人的面子,实际上他们就是人。
”异样的文字中展露的是农民的苦难。
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认识。
二、论述题:(共40分,2小题,每小题20分)1、叙述文学的净化作用。
2、论述语言批评的特点。
三、作品分析题(50分)《一代人》顾城文学理论2007一、简答题。
(共32分,每题16分)1、简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的含义,三个层次及相应内容。
2、钟嵘《诗品序》中说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请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原理说明其内涵。
二、论述题。
(共58分,每题29分)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是是对象生产主体”试结合相应文学理论加以论述。
2、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在阅读后仍然觉得小说再现了生活,十分的“逼真”。
试论述此观点。
三、文学评论与批评写作。
(60分)1、试运用文学理论及诗歌理论分析冯至的诗歌《蛇》。
文学理论2008一、简答题1、简述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2、简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3、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国王死了。
然后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对此说法发表你的意见。
4、《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书之所造也。
”而至近代,及其同情小说处境的梁启超,则发出了小说应该为“新国民、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的呼声。
对此发表你的看法。
二、论述题1、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有人据此把艺术生产的进步,看成与物质生产发展完全一致的同步运动,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2、“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编是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请对李贽的“童心说”加以评说。
三、作品分析郑敏《金黄的稻束》文学理论2009一、简答题1、简论小说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2、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一个文学评论家?3、恩格斯说:“我觉得一个任务的性格不仅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简述你对这句话的见解二、论述题1、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认为“文附质”。
“质待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他赞许《风》《雅》“吟咏性情”。
“为情造文”。
批评汉赋某些作者“心非郁陶”、“为文造情”。
请对刘勰的观点加以评述。
2、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在他的《小说稗类》解读过一则伊索寓言这个寓言说北方与太阳争胜,比赛谁能让旅行者脱下外衣……寓言的寓意是“温和的说服往往比粗暴的力量来的更有效”张大春质疑:“可是,太阳难道不比北风粗暴吗?倘若设定的比赛方式是看谁能让旅行者加件衣服,那么北方显然会得胜利,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否就是说成‘粗暴的力量往往比温和的说服力更有效’呢?”“当一则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如此可移易或可反转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将之视为一种教训或真理的载体?”就此,请你围绕着主题与叙事文字的关系,说出你个人的思考。
三、作品分析及评论写作徐志摩《沙扬娜拉》文学理论2010一、简答题。
(共30分,每题10分)1、论小说的叙事角度。
2、试论小说中作者、叙事者与人物的关系。
3、简述文学接受过程二、论述题。
(共60分,每题30分)1、请指出文学批评模式中的任意三种并加以评述。
2、维克多.什可洛夫斯基说:“艺术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感觉。
艺术旨在把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的事实传授给人们。
”请评论这一看法。
三、文学评论与批评写作。
(60分)请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分析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字数在500字以上。
文学理论2011一、简答题1、小说作者与叙事者的关系2、文学典型是如何体现其特征性的。
二、论述1、一段材料,讲的大概是艺术可以让我们体会不同的世界,不同艺术家有不同的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2、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材料,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谈谈你对意境的认识。
三、文学评论《我爱这土地》艾青文学理论2012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理想型、现实型、象征性特征。
2、(引用了一句好像是巴尔扎克关于典型的界定。
然后是,)有人认为,情节是为了性格的塑造而服务的。
情节的审美价值完全取决于性格的......(大致也是性格塑造的意思)就性格和情节的关系,谈谈你的见解。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就文学创作的角度,谈谈即兴和推敲的辩证关系。
举例论证,对于文章的篇章和结构而言,即兴和推敲的意义和限度。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此段文字的题目大约是《山中的孩子看外面的世界》之类的)(此段文字是我从网上找的,和试卷中的几乎相吻合)有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山中。
有一次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写有关大海的作文。
他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
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笑)。
”于是老师就告诉他:“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
”他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孩子对老师的话语感到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
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便沿着他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吃了下去。
一边吃着那柿子,他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
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
此前他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
接着,他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而自己正映现于那露水之上。
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意识到此前从不曾认真观察过,也不曾仔细倾听过,却深信不疑地认为山中是寂静和静止的。
由此,他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首诗:“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水滴之中/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孩子就是大江健三郎。
谈谈你对文学创作的见解。
三、学术评论写作(共60分)《口供》闻一多文艺理论2013一、简答题1、谈谈变异的原因2、一段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的话,大意是小说叙事之中要注意因果关系,前后文不要不着逻辑二、论述题1、一段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