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一、工艺流程本压桩工程施工流程为:测放桩位→桩机就位→吊桩定位→压桩→灌注封底砼→接桩→送桩→终压稳定→移机二、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1、压桩工艺(1)定位:压桩机就位,管桩吊入压桩机的夹桩器内夹紧,以确保桩的正确定位;(2)校正桩的垂直度:利用桩机的油压系统调校水平度,使桩机平台处于水平状态,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同时使用铅吊锤吊线测量桩的垂直度,达到要求方可施压管桩;(3)压桩:夹桩器夹紧桩身,启动压桩油缸,使桩慢慢压入土中。

在压桩时,如进入含卵石砾砂层应当加快压桩速度,以保证桩尖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本工程送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当桩顶被压至地面需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头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压送作业应连续进行;(4)接(驳)桩1)采用焊接接桩法:管桩的接长可采用桩端头板沿圆周坡口槽焊接,下节桩桩头须设导向箍上下节桩段偏差不宜大于2mm.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 上下端板应清理干净, 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油污铁锈清除干净。

焊接前先在坡口圆周对称点焊4~6点,待上接头的焊缝宜为三层, 每层焊缝的接头应错开,焊缝厚度6mm,(抗拔桩焊缝厚度8mm)焊缝须饱满,不得出现夹渣或气孔等缺陷,焊条选用E43XX(Q235)、E50XX(Q345) 焊条。

施焊完毕须自然冷却8分钟后方可后方可继续施打(压)。

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沉桩。

2)下节桩施工压后露出地面0.5~1.0m时即可接桩,并注意避免桩尖在砂层中进行接桩。

接桩时,上下桩节中心偏差≤2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长的0.1%,且不得大于20mm;3)本工程的管桩单桩长度为13~30m不等,各桩施工前应根据地质资料,预估桩长,合理选择桩节,尽可能减少接桩的次数,同时避免浪费。

(5)终压稳定:当桩端进入持力层,压力达到终压值要求时,应保持终压值的压力,适当稳压;(6)施工时必须对每根桩做好一切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桩的节数、每节长度、静压终压值、复压次数、每次时间等,并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及时提交有关部门检查及验收;(7)遇下列情况之一应暂停压桩作业,并及时与设计、监理等研究处理:1)压力表读数骤变或读数与地质报告中的土层性质明显不符;2)桩难穿越具有软弱下卧层的硬夹层;3)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4)桩入土深度小于5m;5)桩身混凝土出现裂缝或破碎;6)土中桩身出现破裂声等异常现象;7)桩头混凝土剥落、破裂;8)桩身突然倾斜、跑位;9)夹持机构打滑或压桩机下陷;10)邻桩上浮或位移,地面明显隆起、附近房屋及市政设施开裂受损。

(8)灌注水泥砂浆,首节桩压至接桩的标高时,用1:3:3水泥砂浆(掺入5‰UEA膨胀剂封底。

水泥砂浆采用集中搅拌,再根据需要运送至各工点。

Φ500桩每桩灌注水泥砂浆不少于0.182m3,确保封底水泥砂浆的厚度不小于2m。

2、管桩施工的技术措施(1)桩机操作员在施工操作时,必须听从指挥信号,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

应经常注意机械的运转情况,发生异常立即检查处理;(2)桩应达到设计强度100%方可运输和压桩;(3)桩在起吊和搬运时,起吊点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采用专用工具钩在两头起吊;(4)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下沉,必要时应对堆场进行地面硬化;2)垫木与吊点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3)同规格的桩应堆放在一起,桩尖应向一端,便于施工;4)管桩堆放时,最下层必须设置垫木,垫木边缘处的管桩应用木楔塞紧,防止滚动。

堆放层数不多于4层。

5)叠层堆放管桩时,应在垂直于管桩长度方向的地面上设置2道垫木、垫木应分别位于距桩端0.2倍桩长处;(5)沉桩施工前应掌握现场的土质情况,做好沉桩设备的检查和测试。

压桩机行驶的地基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并保证平整,沉桩时就保证压桩机垂直压桩;(6)桩的制作质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沉桩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桩处于轴心受压状态,如有偏移应时调正,以免发生桩顶破碎和断、桩事故;(7)接桩施工过程中,应保持上、下节桩的轴线一致,并尽可能缩短接桩时间;(8)静压法沉桩时所用的测力仪器应经常注意保养、检修和计量标定,以减少检测误差。

施工中应随着桩机的下沉认真做好检测记录;(9)沉桩过程中,当桩尖遇到硬土层、砂层或含卵石砾砂层而发生沉桩阻力突然增大,甚至超过压桩机最大静压能力而使桩机上抬时,应以最大静压力作用在桩上,采取忽停忽压的冲击施工压法,使桩缓慢下沉直至穿透硬土、层、砂层或含卵石砾砂层;(10)当桩下沉至接近设计标高时,不可过早停压,避免在补压时发生停止下沉或难以下沉至设计标高的现象;(11)当沉桩阻力超过压桩机最大静压力或者由于来不及调整平衡配重,导致压机发生较大上抬倾斜时,应立即停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造成断桩或其他事故;(12)当桩周上层为饱和淤泥质土、粘性土时,压桩施工时应按总桩数的10%左右设置观测点,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偏位值。

3、管桩施压质量通病防治(1)桩身断裂1)现象:桩在沉桩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端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大或突然增大,这时可能是桩身发生断裂;2)原因:a、桩节的细长比过大,沉桩又遇到了较硬的土层;b、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时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c、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d、稳桩时不垂直,压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移动桩机机架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e、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弯折;f、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

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3)预防措施:a、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进行钎探了解。

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的不得使用。

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40;b、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得采用移机架方法来校正。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焊接;c、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规定时不得使用;(2)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1)现象:桩设计时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施工的最终控制。

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准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2)原因分析:a、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或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b、勘探工作以点代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

压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c、桩身断裂,致使桩不能继续压入。

3)预防措施:a、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b、防止桩身断裂。

(3)桩顶位移1)现象: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2)原因:a、桩入土后遇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端挤向一侧;b、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c、土壤饱和密实,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度而向上隆起,导致相邻桩被浮起;d、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沉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3)预防措施:a、采取降水或排水措施;b、采取先开挖基坑后压桩的措施。

(4)接桩处松脱开裂1)现象:沉桩时接桩处出现松脱开裂现象;2)原因:a、连接处表面没有处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油污等。

b、连接件不平,有较大空隙,造成焊接不牢;c、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或有夹渣;d、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接桩处产生曲折,沉桩时接桩处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

3)预防措施:a、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位清洁;b、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c、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接后,认真检查一遍,符合要求才继续压桩。

4、质量标准(1)预应力高强砼管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2)桩的贯入度,桩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3)桩的终压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4)桩的垂直度及桩位偏差必须小于设计及规范要求。

5、按设计要求,在全面展开施工前应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桩进行试压桩,试压桩的具体要求如下:(1)试压桩的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2)试压桩应选在地质勘控技术孔附近;(3)施压方法与施压条件与工程桩相一致;(4)试压桩经过24小时休歇后需复压;(5)试压桩完成后应提供下列资料:1)压桩的全过程记录,包括压桩深度、压桩力、终压力等;2)桩穿透土(岩)层能力,包括穿透硬夹层及进入持力层深度、持力层性质评价;3)桩身混凝土经抱压后完整性的检查检测资料;4)压桩机的运行情况;5)桩接头型式及接头施工记录;6)复压资料;7)出现异常情况的详细记录;8)单桩承载力测试资料。

6、工程桩开挖保护及截桩(1)在基坑及承台土方开挖时,应注意保护工程桩,桩周土方必须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挖掘机的挖斗碰撞桩身;(2)挖至设计桩顶标高后,用专用截桩机截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