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访艺:董明的建筑人生

文心访艺:董明的建筑人生

董明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常务理事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卓越贡献人物贵州省建筑师分会会长贵州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董明档案董明,生于1963年,198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学位。

先后发表《贵州省花溪分区概念规划初探》《关于贵州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继承与发展——毕节市新行政办公中心设计》等10余篇专业论文和研究报告;主编出版《美好家园——大型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贵州乡土建筑》《千年家园—贵州山寨住文化》;主持设计中天花园、新理想华庭、花溪迎宾馆会议中心、开磷集团总部大厦、贵阳市科技馆、贵州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监控中心、贵州龙洞堡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等项目;多次荣获全国、省级优秀工程设计奖项。

董明挚爱建筑专业,始终相信“一个建筑的产生,是两种力量的冲突、碰撞、消弭的结果:代表建筑师功力的内力,和包含场所、艺术与技术、业主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外力,其中内力是最重要的。

设计成功靠的是设计人员的调查与研究,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正确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董明的建筑人生文/文心提到董明,不了解建筑行业的人,或许并不清楚这是何许人;但说到外观设计和功能实现均非常优秀,被人评论为“内敛而不失大气”的贵州龙洞堡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时,贵阳人差不多都知道。

没错,董明正是这项扩建工程的总建筑师。

这位自嘲为“人红歌不红”的中国著名建筑师十年磨一剑,用优秀作品让自己在建筑设计领域继续前行。

不一样的“子承父业”董明的父亲是学工民建的,工作很辛苦。

父亲读书时看到学建筑的同学背个画板去写生,觉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于是很羡慕他们,便希望儿子也能走这条路。

但父亲对建筑学并不十分了解,等到董明快参加高考时,才知道原来需要通过美术考试!父亲只好请来工地上的美工师傅给儿子补课。

董明是我们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高考生,考上的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那一年,董明只有十六岁。

有意思的是,那一年,一帮同样出生于63年左右的孩子,还被老师带到动物园去过了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

大学生活,对董明的一生影响深远。

他不仅得以释放了自己对建筑的天赋和热情,还学会主动出击,为自己的人生之路迎来了转机。

当年,刚读大一的董明,参见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同学都嘲笑他的“自不量力”,但事实上,他最终竟然获得了三等奖的殊荣,同学们看到获奖名单时都很激动,而对董明来说,人生首个奖项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这颗年轻而勇敢的心,脱颖而出的成就感使他确定了在建筑领域不断探索的人生目标。

要知道,当年在这样的大赛中获奖的年轻人,现在大多可都是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呢!而董明也不差,心怀卓远目标的他经过多年努力,载誉无数,并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百名建筑设计师,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地位。

这一切,可不仅仅只靠天赋。

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因此,董明毕业后被定向分配到贵州工学院教书。

当时的董明,其实最想去的单位是贵州省建筑设计院。

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他再次主动出击:毕业期间又去参加了一项全国竞赛——全国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竞赛,而且,再次获奖。

可惜,他最终还是不得不去贵州工学院教书。

某日,董明在《参考消息》的中缝位置读到一条不起眼的信息:由于师资紧缺,母校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发布消息:不用考试便可以就读研究生。

于是,董明赶往母校,并最终在那里完成了重要的研究生课程,并回到贵州工学院继续教书。

“虎尾巴和兔脑壳”的纠缠学院环境,对不甘沉寂的董明来说,注定只是一个临时的居留地。

一次机缘巧合,他和同事去当时的中天房开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这一去,董明就被当时中天的当家人鲁石相中了。

董明在这家著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呆了五年,期间,与贵州省规划院携手完成了重要作品——中天花园。

中天花园,是贵阳早期房地产市场的著名楼盘,获得了全国居住示范金奖。

当年的中天花园,在贵阳人心目中,几乎就是品质生活的代名词,而今天,这一品牌还在延续着昔日的传奇,帮助更多人实现了他们的生活理想。

在中天工作期间,董明的另一件作品是博爱路旁的博爱公寓,那可是当年的明星级作品,颇具创新意识的设计风格,甫一面世,便成为贵阳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量冠军。

提到这些往事,董明颇多感慨,而且他坚持认为,自己的建筑理念的最终形成,恰恰跟这些经历紧密关联。

如果一直只是在学校教书,董明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到房开公司工作,锻炼更多,挑战更大,这似乎不难理解:建筑师被房开商和业主夹在中间,业主的需求,房开商的利益,都得靠着他们去平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于是就变得很重要。

董明很佩服中天当年的当家人鲁石,觉得他真是很厉害,能把当时建筑、法律、策划、工程等各界精英都笼络在一起,这些人的辛勤工作成就了中天的早期积累。

然而,对颇富建筑天赋的董明而言,长期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工作经历,开始让他产生了倦怠。

曾经,他和同事们一起斗志昂扬地迎接每一个从下午开会到凌晨的“黑色星期一”。

因为在中天工作期间的杰出表现,他甚至获得了首届贵阳十大青年的称号,但与此同时,报上也登出了董明被开除出贵州工学院的消息,正负两种力量的交错纠缠让董明感到了深深的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在建筑方面的创造力是否已经被完全遏制,没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感觉在企业失去了上升空间的董明,再次与更适合自己的建筑学术机构——贵州省规划院失之交臂。

于是,他“仓皇出逃”……南下广州,这被董明认为是自己人生中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呆了一年多,2000年打道回筑。

在广州,董明最成功的作品要算珠江湾畔的新理想华庭。

这一“公建化”风格的高级住宅,当时在广州得到了最佳外观奖,并受到香港明珠翡翠电视台的采访。

“为什么我会提这个项目呢?很简单,绘制的草图和最后的施工结果一致,基本实现了董明设计意图。

董明认为,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业主的信任和有关各方的良好沟通。

在董明看来,南下时期算是自己的低估阶段,他一边忙于生计,一边在为着寻找真正的人生落点而思虑着。

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董明于2000年回到贵阳,直接进入了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时候觉得很矛盾,从玄学来说,我是虎尾巴,兔脑壳,在转变过程中往往很纠结。

”总结2000年以前的人生经历,有点冷幽默的董明不忘调侃自己一番。

空间为大,重塑地景建筑师的建筑理念和文化底蕴不同,表现出的风格也不一样。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董明的建筑理念,那就是:空间品质远远大于形式上的花哨。

建筑的流派发展很快,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对董明来说,他却希望建筑师最好不要有固定风格和程式,因为,一个建筑项目需要相应的风格去对应它。

而从倾向性来来,董明认为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学习新的建筑语汇,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所谓建筑风格,最好不要过早定型。

”董明说。

好学的他曾经先后跟贵州当年知名度很高的建筑师们学习过。

这些建筑师都有着各自的风格倾向,董明怀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向前辈们学习讨教,不执拗也不抵制,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遍访名师,博采众长。

由于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往往比较重视建筑的外观,把房子设计得很炫,董明认为,这只是一种表皮的塑造,并不能完全体现建筑的真正价值。

“刚刚恢复高考进入大学的那一代人,还是比较注重建筑的因果关系,现在倒好,即便你当着大家的面儿推演出这个过程,大家也不以为然了,”董明感慨。

但是,无论对于历史上的建筑大师,还是当下时代的各路英豪,董明都不排斥,“文化的进步是碰撞的结果:距离感越大,获取的能量越少。

”对董明来说,大师的作品和无名人士修造的建筑,只要体现出来的空间关系是出色的,他都会为之赞叹甚至感动,尤其是优秀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和智慧,尤其让董明着迷。

“贵州是山的王国,山体就是大自然的建筑,是空间的围合关系。

如何有效利用地形的变化来构成,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

溶洞、悬崖,这些大自然的神奇建筑不仅让人感到震撼,更带给建筑师不可思议的灵感。

看看我们的国家大剧院,当你真正走进入,那种如同洞穴般的宏伟,不也同样神奇吗?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

”今年春,董明还代表贵州建筑师参加了在云南举办的中西部建筑师对话,和来自各地的建筑名家一起探讨建筑学。

董明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是“重塑地景”,他关于仿生建筑的新观念让在场者感到非常振奋。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于如何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符号,满足于表面的模仿时,董明已经在通过重塑现代地景来实现真正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

今天,我们的建筑已经发展到几何化的极致,方盒子满天飞。

能不能让这些建筑更飘逸、更浪漫一些呢?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城市面貌,很冲突,整体不和谐,和周围环境常常很矛盾,每栋建筑都想成为城市的主角,从而呈现出一种乱象。

“如何与周边环境形成协调关系,乃至于融为一体,这才是建筑最为关键的部分。

”为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董明兴致勃勃地谈到了自己的两个设计方案,与山随性、物化茶园、环形地壳……这两个设计方案都体现了董明“重塑地景”的建筑理念,虽然这两个源于自然感悟的方案都还没有真正实施,但会影响董明对建筑本身的思考。

十年磨一剑,平衡是正道十年磨一剑,一段艰辛的历程。

人到中年,十年更不容易。

从2000 年回到省建院,董明十年间都有呕心沥血的作品,主要作品也出在这十年。

贵阳大剧院,董明参与投标,其设计方案在市民投票中获得了第一名,但建筑这个领域比较残酷,没有并列第一名,不可能在同一场地实现两个不同的设计方案;贵阳科技馆,董明也参与了投标,设计方案非常经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方案也没能最终变成现实。

建筑师,靠作品说话。

但是,董明为世人所知的作品并不算多。

难怪业内有一种说法:董明名气很大,代表作品不多。

按董明的说法:像歌星一样,人红歌不红。

对此,董明倒是显得很坦然。

对待每一个设计项目,董明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问心无愧。

而且,他也不会为了业务的达成,而刻意抛开自己的建筑理念,因为,他知道什么东西对建筑最重要。

建筑的特殊性在于,修出来就要住人,需要平衡各种关系。

有一项针对建筑师的调查问:对建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与人沟通。

这也是董明持有的观点,为此他还提到了贝聿铭和法国总统的良好沟通。

“建筑设计,绝不只是画图,与人沟通太重要,他得调动各方资源,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最终的建筑功能。

就像裁缝,客人是鸡胸,前面就做短些,客人是驼背,后面就做长些。

”历史来看,建筑和其他文化同时发生。

对董明而言,不是说其他东西对他的建筑理念产生影响,而是反过来,建筑是个核,他用它去“滚雪球”。

换句话说,如果文化是一部火车的话,建筑应该是最后一节车厢,它不能跟理念和观念脱节。

很多建筑师可以从文学角度把一个设计方案描述得美轮美奂,但建筑就是简化的活儿,内力和外力的碰撞,内力是建筑师的功底,外力就是领导决策等,是一个挤压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