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人与自然
教学设计
忻州市北方中学范凤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理解文章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并会写环保倡议书。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材分析及设想: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将本单元的5篇文章进行资源整合,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比较,揭示人类应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
八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
所以,本课我把抽象的道理具像化,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
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天地就代表着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人类一直享受这她的恩惠,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
请课前积累小组带领我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人类与自然。
(掌声有请)
一、学生课前积累展示。
多媒体展示三组图片:
1、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生讲解)
2、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1.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2.响尾蛇与现代军事装备 3.向植物取经(车前草)
3、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1.唐山大地震的奇迹
2.今日播报环境保护日及环境保护标语
从刀耕火种开始,人类便踏上了对自然的漫长征途,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积极奇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提高,欲望也愈来愈强。
于是,(齐读课本第一句)“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向学生进行请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板书文章结构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发现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和哲理性。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应对自然持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敬畏自然。
(板书)
(设计说明: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教师在朗读中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会在朗读中更用心,既训练了基本能力,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进行纵向联系,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也自然而然的归纳出了文章的说理方法。
)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美句赏读
今天,我们不仅是从文学角度来品味这几句话,而是要结合第三单元五篇文章从环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认识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讨与练习)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喂——出来》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旅鼠之谜》《大雁归来》
(小组交流并展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根据屏幕所展示的问题,依次进行解答。
四、领悟内涵,质疑反思
1、选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最后一段,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学生正确回答后,齐读,以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目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敬畏”的含义,归纳作者的观点。
(设计说明:“敬畏自然”的内涵,无疑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问题,我在这一环节中,围绕这一中心问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题目,让学生在对题目的思考中,对这一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
五、拓展探究,联通生活
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人应该敬畏自然,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当成兄弟,平等对待。
可是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
视频《地球就是你自己》
为什么天空变成了灰色?
为什么大地没有了绿色?
为什么犀牛没有了角?
为什么大象没有了牙?
为什么鸟儿没有翅膀?
为什么世界没有了颜色?
为什么人心不再是红色?
……
为什么我们知道结果,为什么我们还在挥霍?
(设计说明:“联通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链接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 -----雨果
六、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对自然的破坏,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这是佛学里讲的“因果”。
庄子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主观区分破坏可统一。
环境保护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更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任务。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校园也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
大到地球,小到校园,我们能为之做些什么呢?
生1:随手关掉水龙头
生2:不用一次性纸杯
生3:……
清洁从我做起,创建卫生校园,请大家完成这份倡议书。
同学们,课文结尾作者呼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我们也要向全世界大声疾呼:“我们要生存,我们要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自然。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有句俗语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你,为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积极行动起来吧!
七、作业布置
你想在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生活吗?
你想在一个姹紫嫣红、四季如春的环境中学习吗?
你想在一个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校园成才吗?
“清洁从我做起,创建卫生校园”请将倡议书的正文补充完整,补充部分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